丹东市中心医院
  • 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 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 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
  • 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
  • 所在位置
  • 住院医培训
白衣轻扬鸭绿江,杏林深耕锦江山 —— 丹东市中心医院眼科专业基地“五进”义诊纪实
浏览:(55) 发布时间:2025-10-18 15:45:07

九月末梢,暑气未散,秋风初起。鸭绿江面,鸥鹭翻飞;锦江山上,人流如织。2025年8月1日至9月26日,丹东市中心医院携“医者使命”之旗,循“守护民生”之路,在帽盔山公园、月亮岛广场、万达广场、新区摩天轮广场、青年湖公园、锦江山公园六大城市地标,连缀六场义诊,周周不辍。


医院领导班子高擎“公益”火炬,眼科专业基地闻令而动。从8月29日起,五名住院医师——2022级张业青、2023级张宇欣、刘梦瑶、2025级曹欣彤、王茜——轮番上阵,以便携裂隙灯为“武器”,以科普宣传页为“羽翼”,在简易义诊桌上撑起一片“流动的光明诊所”。五周,五地,五百人次,他们用青春与专业写下“岗位胜任力”最生动的注脚,也为“健康中国”的宏大叙事添上辽东最温润的一笔。

从“课堂”到“广场”:岗位胜任力的“破壁”之旅

医学教育长期面临“三重围墙”——教室与病房、病房与社区、社区与人群。义诊,恰是打破围墙的“拆墙机”。

第一次出诊,月亮岛广场江风猎猎,2025级新生王茜握着便携检眼镜的手微微发抖。面对一位年近八旬、胬肉攀附角膜的老人,她习惯性地想“交给老师”,却猛然意识到:此刻,自己就是“老师”。她深吸一口气,用裂隙灯对准胬肉头部,轻声解释:“大爷,这是‘鱼肉’爬上了黑眼珠,需要手术‘请’它下去。”一句话,让老人紧缩的眉头瞬间舒展。事后王茜在反思日志里写:“原来‘沟通’也是手术刀,先割开患者的心,才能照亮眼里的光。”



2023级刘梦瑶在万达广场遇到一位“眼压爆表”的中年男性。患者自诉“熬夜打游戏,眼睛胀到想吐”,便携眼压计赫然显示46mmHg。刘梦瑶迅速报告随队导师,启动绿色通道,30分钟内将患者转至医院急诊,保住残存视功能。那一刻,她第一次真切感到“临床决策”的重量——教科书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六个字,可以瞬间改写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将“岗位胜任力”凝练为六大核心:患者照护、医学知识、沟通合作、职业精神、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基于系统的实践。五场义诊,把六大核心从“纸面”落到“地面”:没有护士叫号,他们学会分诊;没有收费系统,他们学会手写病历;没有高端设备,他们学会用“手电筒+放大镜”初筛白内障;没有候诊椅,他们学会蹲下身与老人平视交谈。一次次“被迫”独立,让“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升级为“医生”。

从“输血”到“造血”:基地发展的“永续”逻辑

五场义诊,眼科专业基地共发放《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中老年人视力下降的元凶之一》、《追光踏青——别让青光眼偷走您的视力》、《玻璃体内注射操作须知》等自制科普彩页800份,现场筛查出可疑青光眼22人、需手术白内障75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危人群89人。对于新发现的需要尽快手术治疗的患者开启快速通道,实现“义诊—筛查—治疗—随访”闭环管理。短短一月,已有11位义诊患者在医院完成手术,重获光明。

数字背后,是丹东市中心医院的“品牌”在百姓心中悄然扎根,而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教学反哺”。住院医师参与义诊,让基地实现“临床—教学—科研”三螺旋跃升,形成“以公益带教、以教改促科研、以科研助临床”的永续循环。住培基地不仅是“人才孵化器”,更是“区域医疗发动机”。义诊,让发动机从“输血式”援外变为“造血式”内生。

从“小我”到“大我”:职业精神的“淬火”熔炉

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行医不仅是技术,更是信仰。五场义诊,让年轻医师在“利他”中完成“自我”的淬火。

2023级张宇欣在青年湖公园遇到一位中年女性,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当场哭泣“以后怎么看孩子写作业”。张宇欣陪在她身旁,用宣传页背面画了一张“视力守护时间轴”:早筛、控糖、治疗、随访,并写下自己手机号。她轻声说:“姐姐,以后我陪你一起走。”三周后,女士如约复诊,经过治疗,眼底情况明显好转,她笑着递上自己织的蓝色围巾:“闺女,这是给你保暖的,也是给我自己壮胆的。”张宇欣在日记里写:“原来医生的处方,可以开给心灵,也可以被患者回赠以温暖。”那一刻,职业精神从规范升华为信仰,从要求转化为双向奔赴。 

美国医学教育家William Osler曾说:“好的医生治疗疾病,伟大的医生治疗患病的人。”义诊,让学员跳出“病”的狭窄视野,看见“人”的辽阔世界。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医学知识不仅可以写在论文里,更可以写在大地上;不仅可以发表在SCI,更可以发表在百姓的笑靥里。职业精神,由此从“规范”升华为“信仰”,从“要求”转化为“自觉”。

从“星火”到“燎原”:健康中国的“辽东”样本

丹东,地处边陲,人口不足250万,却承载着“一带一路”对朝开放的重要节点。如何让“健康中国”战略在边境城市落地生根?眼科专业基地用五场义诊给出答案:以住院医师为“火种”,以广场公园为“苗圃”,以慢病管理为“干线”,打造“不走的医疗队”。

8月末的月亮岛广场,2025级学员曹欣彤为一名焦虑的中年女性反复检查、耐心解释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成因,二十分钟的柔声讲解让患者“心里一下亮堂”。一个月后的锦江山公园义诊现场,这位患者拉着两位好姐妹早早排队,“专门来找小曹医生”。头一次有了“粉丝”的一年级学员曹欣彤羞红了脸,嘴角却压不住的上扬。 

同样的便携裂隙灯,因信任而有了温度,也因口碑把“义诊摊”升级为“粉丝团”。曹欣彤住院医师的开心时刻再度印证:当技术插上真诚的翅膀,公益就能在人群里自我繁殖。

尾声:让青春与光明同行

十月金秋,锦江山公园枫叶正红。回望五场义诊,portable 裂隙灯依旧笨重,宣传页依旧单薄,但透过那一张张被秋风吹红的面庞、一双双被秋阳镀亮的眼睛,我们看见“岗位胜任力”在拔节生长,看见“基地品牌”在百姓心中扎根,看见“健康中国”在边境小城绽放。

张业青说:“义诊让我明白,医学不是天花板下的炫技,而是大地上的守望。”王茜说:“当老人握紧我的手说‘看见’的那一刻,我找到了当医生的理由。”乔靖华教学主任在总结中写道:“住培的本质,是把学生培养成‘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任何人点亮灯火’的医生。义诊,正是那盏灯。”






医院地址: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锦山大街338号
电话:0415-6161187(24小时咨询电话)
电话:0415-6161984(24小时咨询电话)
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