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一个平凡的周五下午,丹东市中心医院门诊大楼的喧嚣渐渐平息。然而,位于三楼的示教室内,一场充满思辨与活力的教学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在内科基地主任孙明的统一协调与大力推动下,由基地教学秘书孙亮亮具体策划并实施的首期“内科专业基地教学门诊”正式开诊。这标志着我院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从传统的病房跟学模式,正式迈向与门诊实战教学并重的全新阶段,为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培养按下了“加速键”。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住培教学的主战场多在病房,学员们跟随带教老师查房、管理住院患者。这种模式虽系统,却存在一个明显的短板:学员在门诊这一临床诊疗的“前沿阵地”中,大多扮演着“旁观者”或“记录员”的角色,缺乏独立接诊、独立思考的机会。
“病房像是一个‘加工车间’,病人经过急诊或门诊的初步筛选,病情和诊断相对清晰。而门诊则是一个真正的‘原始森林’,”基地主任孙明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道出了初衷,“这里病人主诉纷繁复杂,病情交织,需要医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抓住重点,形成诊断思路,并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这种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内科医生的核心,却也是在病房教学中难以充分锻炼的。”要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临床胜任力,就必须弥补门诊教学的短板。将教学门诊纳入常规体系,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国家对住培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和医院长远人才发展战略的深思熟虑,为年轻医生们创造一个“安全且真实”的实战平台。
蓝图绘就,关键在于执行。这项开拓性的重任,落在了年轻干练的基地教学秘书孙亮亮的肩上。“压力很大,但更多的是兴奋。”孙亮亮回忆接到任务时的心情,“教学门诊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真要把它做好、做扎实,做出我们的特色和效果,需要极其精细的设计和准备。”
在孙明主任的总体指挥和全力支持下,孙亮亮开始了长达数月的筹备工作。这套筹备流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管理课:
制度先行,保障安全: 首要问题是医疗安全。基地制定了详尽的教学门诊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了接诊范围,建立了严格的指导医师审核制度,确保每一位住院医师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都经过指导医师的复核与指导,从根本上杜绝医疗风险。
精心选址,营造氛围: 为何选在示教室而非普通诊室?孙亮亮解释:“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既能真实接诊,又能随时停下来进行讨论和教学的环境。示教室配有单向玻璃、录音录像设备,方便其他学员观摩,指导医师也能在不干扰医患交流的情况下进行指导,结束后更能通过回放进行精准点评。”
招募“标准化病人”(SP)与真实患者结合: 为确保首次活动的效果,基地精心招募培训了数位SP,模拟特定疾病情节。同时,也提前筛选了部分知情同意的复诊患者,多元化病例来源,让教学更加立体。
反复沙盘推演: 在正式开诊前,孙亮亮组织报名参加的住院医师和指导医师进行了多次模拟演练。从如何敲门自我介绍、如何询问病史、如何进行体格检查,到如何书写门诊病历、如何向患者解释病情,每一个环节都抠细节、找问题。“我们要让学员习惯‘主导’的感觉,而不是永远躲在老师身后。”
这一切繁琐而细致的准备工作,都体现着内科专业基地“教学无小事,学员即未来”的负责态度,只为确保教学门诊这艘新船能够平稳启航。
9月26日中午12:30,首期教学门诊正式启动。示教室被巧妙地分为接诊区和观摩区。观摩区内,其他年级的住院医师凝神屏息;接诊区内,一名二年级住院医师李医生正接待他的第一位“病人”——一位“反复上腹痛患者”。
尽管前期经过多次演练,李医生最初仍显得有些紧张。她按照所学流程,开始耐心询问病史。观摩区的老师和同学们通过实时画面关注着一切。“是否问过疼痛与饮食的关系?”“既往体检发现过幽门螺杆菌感染吗?”李医生的问诊思路逐渐清晰,紧张感也被专业的探究精神所取代。问诊、必要的体格检查、初步分析……完成接诊后,李医生离开接诊区,来到观摩区和指导医师进行讨论。
随后,李医生基于讨论形成的更完善思路,和她的指导医师再次进入接诊区,向“患者”补充病情和后续检查计划,完成了首次接诊的闭环。
最后,大家一起回到观摩室,教学的核心环节才真正开始。赵霞医生引导全场学员进行复盘:
“大家认为,刚才李医生的问诊优点在哪里?”
“有没有遗漏的关键信息?”
“如果是你,你的初步诊断是什么?需要开具哪些检查来验证你的 hypothesis(假设)?”
……
住院医师们踊跃发言,观点碰撞。赵霞医生则适时点拨,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联成线,升华成临床思维模式——如何从主诉构建诊断框架,如何通过追问病史进行鉴别诊断,如何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辅助检查。
首次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孙明主任在活动总结中郑重宣布:“今天标志着内科教学门诊的正式开诊。从下个月开始,它将作为内科住院医师的常规教学内容,每月固定时间开展,覆盖所有年级的住院医师。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从丹东中心医院内科专业基地走出的医生,都能具备独当一面的门诊能力!”
对于住院医师而言,这是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蜕变之旅。2023级住院医师何医生感慨:“这是我规培两年来最紧张也是最过瘾的一次学习。以前在门诊看老师看一百个病人,也不如自己亲手接诊一个病人学到的多。整个过程强迫你去思考、去决策,然后立刻能得到老师的反馈,这种成长是飞速的。”
对于老师而言,这亦是一次教学相长的挑战。它要求老师不仅自身临床技术过硬,更要懂得如何观察、如何引导、如何启发,从“临床能手”转型为“教学高手”。
我院内科专业基地教学门诊的成功开展,是医院高度重视医学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为住院医师搭建了一座从理论到实践、从模仿到创新的坚实桥梁。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增加一门课程,更在于重塑一种理念:优秀的医生不仅要会治病,更要懂得如何思考;我们不仅要提供医疗服务,更要担当起培育医学薪火的神圣使命,推动着住培训教学质量向更深、更实处迈进,为江城百姓培养更多“信得过、靠得住、能看病”的优秀健康守门人,未来必将波澜壮阔,满载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