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墩”“节日胖”“假期肥”……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联合启动 “体重管理年”活动,活动宣传口号为“健康体重 一起行动”。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体重管理的核心知识吧。
一、正确认知,重在预防
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超重、肥胖和体重过轻的情况发生。保持三餐规律,定时定量,重视早餐,不漏餐,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进餐时细嚼慢咽,减慢进餐速度,保持专注,不宜边进餐边看电视、看手机。避免暴饮暴食和夜宵,晚餐不要太晚,建议在 17:00-19:00 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
二、终生管理,持之以恒
保持健康体重能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全人群都应把保持健康体重作为目标,并贯穿孕前期、孕期、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与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相关,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
三、主动监测,合理评估
定期监测体重、腰围等变化和评估体重状况是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措施之一。BMI即体重指数,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衡量成人肥胖程度的方法。BMI = 体重/身高的平方(kg/㎡)。其评判标准如下:
BMI<18.5,体重过轻。
18.5≤BMI<24.0,体重正常。
24.0≤BMI<28.0,超重。
BMI≥28.0,肥胖。
成年人中心型肥胖标准为: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
四、平衡膳食,总量控制
健康体重取决于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在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保持平衡膳食模式并长期坚持,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简言之,吃五分饱,同时尽量做到食物多样化和平衡膳食,保证营养素的充足摄入。适当改变进餐顺序也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减重方法。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五、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长期坚持科学运动,有利于体重的保持和体成分(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的改善。有氧、抗阻、高强度间歇运动均有助于控制体重。适度的中、高强度运动有助于体重管理。运动既可以减重,又可以改善健康。肥胖患者应培养运动习惯,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安排运动,逐渐增进运动量,达到每周的建议量。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进行5-7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不低于半小时;抗阻运动每周2-3天,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哑铃卧推、杠铃深蹲等,隔天1次,每次10-20分钟。运动贵在持之以恒,把天天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六、良好睡眠,积极心态
超重和肥胖者减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脂肪组织的重量,在制定减重目标时要量力而行,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可按照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公斤的速度,在3-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目标,科学控制体重。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增加肥胖风险,导致“过劳肥”。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建议在夜里11点之前上床睡觉。
七、目标合理,科学减重
超重和肥胖者减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脂肪组织的重量,在制定减重目标时要量力而行,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可按照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公斤的速度,在3-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目标,科学控制体重。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短期内快速减重,体重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机体水分的丢失,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会快速反弹。老年人及患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减重,避免不合理的减重对健康造成损害。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kg。
八、共同行动,全家健康
我们要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应养成自主自律的健康习惯,主动学习健康体重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减重者应清楚地了解减重的过程和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循序渐进,逐步减至正常体重。健康体重,一起行动!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