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血压分类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不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据统计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接近三亿左右,每年新增近300万。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
不过,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诊断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比较低。目前我国约有1.3亿左右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在已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约有3千万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有75%的患者血压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人们对高血压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引起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高血压工作的重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增强全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卫生部决定自1998年起,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的病因
1.遗传因素:目前认为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激动,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3.年龄因素: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
4.生活习惯因素: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的影响: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可以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高血压的治疗
1.改善生活行为。
减轻并控制体重:体重每减轻10kg,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
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大约一个啤酒瓶盖的量),注意控制隐性盐(咸菜、酱油等)的摄入;
补充钙和钾盐。
减少脂肪摄入。
规律运动:建议轻至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5-7次,但注意运动要根据身体条件及年龄,量力而行;
戒烟、限制饮酒:科学戒烟,避免被动吸烟;限制饮酒,每日饮酒量限制在白酒<50ml(1两)、葡萄酒<100ml、啤酒<250ml。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保持轻松、愉快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紧张,多与人沟通交流。
2.降压药物治疗
对高血压患者,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心内科就医,使用推荐的降压药物,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
预防
对于血压130~139/85~89mmHg正常高值阶段、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的人应进行重点干预,定期健康体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定期随访和监测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并举),减缓靶器官损害,预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