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视频终端普及和工作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眼睛干涩、胀痛及视物模糊等视疲劳症状。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23%学龄儿童、64~90%电脑使用者及71.3%干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疲劳症状。尤其作为现代的“低头一族”,看手机、电脑、iPad等时间稍微一长,就觉得眼睛又酸又胀不舒服。您还别小看这视疲劳,如果长时间疲劳得不到缓解,会导致视疲劳、注意力差、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反应慢、表现不佳等一系列后果,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那么,当出现了什么症状我们需要考虑是有了视疲劳呢?
视疲劳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但大部分都在用眼后出现。主要表现为:近距离用眼一段时间后即出现暂时性的视物模糊或重影,用眼不能持久;眼部出现眼胀、眼痛、眼干、眼烧灼感、流泪、眼痒、异物感及眼眶疼痛;如果严重的话,还可以出现疲劳、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恶心、呕吐、焦虑、烦躁以及一些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所以说,当您出现了上述情况时,就应该警惕视疲劳,并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了。
有些朋友会问,既然已经知道是视疲劳,那么少用眼,多休息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去医院呢?那是因为,引起视疲劳的因素很多,不一定都是用眼过度导致的。视疲劳的病因主要分为眼部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精神心理和全身因素三个方面。其中眼部因素包括调节功能异常、双眼视功能异常、屈光不正、高度屈光参差、老视、干眼以及睑板腺功能异常、睑缘炎、结膜炎、上睑下垂等眼病;环境因素包括照明不足、对比度下降、眩光、光辐射、色觉搭配失调等,最常见的就是视频终端综合征。而精神和心理状态及某些全身因素与视疲劳的发生密切相关,精神压力大、神经衰弱或有神经官能症的人更易出现视疲劳。此外,某些特殊时期如月经期、孕期、哺乳期、更年期等也都容易出现视疲劳。
因此,在明确诊断视疲劳和给予治疗之前,必须通过各种检查找到引起视疲劳的病因,而消除病因疗法也是治疗视疲劳的关键。比如,对于各种原配镜不准确或尚未屈光矫正的患者,给予准确验光配镜;对于双眼视功能异常者,给予相应的功能训练或者眼位矫治;对于视频终端综合征引起的视疲劳,则需建议其少用或者停用视频终端设备;对于有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必须先进行相关精神心理治疗和疏导;对于某些眼病者及时给予相应治疗等等。
另外,除了对因治疗,对症治疗也很重要。包括应用改善眼调节功能的药物、睫状肌麻痹药物、人工泪液以及营养类药物以及中药等;还有包括雾视法、远眺法和眼保健操等等物理治疗。医生会根据视疲劳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法。
每年的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爱眼日主题是“沐浴阳光,预防近视”。对于与近视密切相关的视疲劳,我们需要引起重视,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引起严重后果。希望广大的用眼过度人群能够早日摆脱视疲劳的痛苦,愿您有一双明亮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