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疗的进步与发展,在临床上病人病后心理变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深入了解这些心理变化,对于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获得患者的配合,提高治疗效果尤为重要,以下就患者的病后心理状态的变化和表现做以下讨论。
平素健康的人,一旦患病,无论是谁都会多少出现心理上的变化,以下是根据众多医生的临床体会和以往报道记载所归纳出的特征性心理变化:(1)孤独感,冷漠感;(2)自我中心性增强;(3)关心和计较细小事物;(4)对周围事物不满,性格变的暴躁易怒;(5)担心自己身体状况的意念增强;(6)对医疗依赖性增强等。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变化绝不是“异常心理”,而是病人共同的心理变化表现,是伴随患病过程中脱离出来的病后心理特征,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充分掌握和了解这些心理变化过程,对于防治本症是十分重要的,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这些心理变化现象。
患者脱离健康时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进入患者生活是不愉快和不自由的经历,特别是住院患者立即会感到孤独和冷漠,对于患者来说,住院本身就是接受各种应激的机会,首先是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的隔绝,接着是对医疗措施,如手术等的恐惧,对各种检查结果的担忧等,这些对于某些过于敏感的患者来说,极易产生对周围事物的不满、持续的焦虑等情绪变化。
患者因病而产生的不适、疼痛感,常于健康时所未体验到,情绪极易不安,导致注意力只集中到自己的身体和其功能上,对外界反映冷漠,而对自身微小变化及有关自己的细小事物变得异常关注、计较,甚至凭空推测,臆造病情。
患病后,大多患者对医疗的依赖性都有所增加,但这也有个体差异,一般来说依赖程度越深,患者越会被所依赖的对象所左右,对医生的言行往往不假思索地采纳,很简单地就成了“高血压”、“心绞痛”的患者。
在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到,很多病后心理变化是同时并存的,或者说是接踵而来的。比如过度担心自己身体状况的患者,医疗依赖性也明显增强,情绪变化和不安的程度越高,被暗示性就越亢进。有些患者弄不清楚在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什么,心存疑虑,从医生那里又得不到充分的解答,因此就成了一种病情情报“饥渴”状态,他总想得到尽可能多一点的信息,所以医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护士的脸色、态度等,每一点变化都成了他的(暗示性)情报来源,与此同时对周围发生的事物也变得敏感起来,这时,即使旁听到不经意对自己病情不利的话语,都能导致患者的不安,暗示着可能随时发生新的不幸,造成心里上的刺激,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命运都寄托在这里,往往用充满误解和极端的解释来推测自己的病情。
了解患者病后心理特征,对于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引导患者进入正确的医疗诊治过程,提高医疗效果,然而在临床上易发生病后心理因素和特征性表现,还有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整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