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的致痛机理探讨
在手麻或颈肩麻痛的病因中,以颈神经后支受到卡压最为常见,患者常伴颈部酸痛,但因无颈丛、臂丛神经阳性体征,临床容易被忽视。
颈肩痛是一组可以引起颈肩背部疼痛的颈椎、神经和软组织疾患的总称。最常见的病因不少于10余种。而对于相当多的病因不甚明确的颈肩痛或手麻病人,习惯上往往被笼统地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或末梢神经炎,近年来,我院疼痛软伤科通过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实践结果,证实颈神经后支受到卡压,是导致手麻、颈肩痛的另一主要原因,并已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1.临床表现
颈神经后支导致的手麻、颈肩痛患者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颈肩部酸痛不适,并可向头部和上臂部放射,手麻且部位固定。头部疼痛局限于一侧枕部、颜部、前额和眼部,伴耳鸣和眼胀。疼痛多为慢性,难以缓解,有的较剧烈,以至于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患者一般没有阳性的神经病理体征,颈椎关节突区多有压痛,颈部僵硬,并在某个方向上活动受限,但这些均非特征性体征。
2.解剖学基础
每条颈神经后支有向上及向下走行的两条关节支。游离的神经末梢存在于关节滑膜间隙内或致密的关节囊组织中。该关节神经传入冲动对于颈椎的本体感觉和疼痛感觉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证实,刺激支配关节的神经可以产生关节周围肌肉的收缩。
3.颈神经的中枢投射
来自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终末支与第一至第三颈神经后根传入纤维在Cl一C2脊髓后角内相联系。另外,上述纤维在上颈髓后角固有核和胶状质的细胞内也有汇聚。因此,有人指出它们可能是痛觉中枢控制的触发系统。
4.发病机制
基于对上述颈神经后支解剖及其中枢联系的初步认识,除最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外,颈神经后支受到卡压是导致多种颈肩部的疼痛、上肢麻痛的另一重要原因。颈神经后支走行于颈后部肌肉、韧带以及骨、纤维筋膜之间,并通过颈神经后支内侧支的关节支传入冲动以协调颈部肌肉张力来维持颈椎关节的稳定。由于颈椎关节频繁的伸屈和旋转等活动,可使走行于颈后部的颈神经后支在关节、肌肉、韧带等走行转折处或骨纤维管内受到长期的慢性刺激,导致该神经支产生慢性水肿、纤维化和变性等病理改变,同时,颈神经后支的长期慢性损伤可导致所支配颈部肌群的持续痉挛和纤维化,痉挛的颈部肌群可使颈丛神经和臂丛神经部分或全部受到卡压,从而引起相应支配区的疼痛和感觉减退。根据对颈神经后支解剖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已证实传导痛、温觉的颈神经后根传入纤维进人上颈髓后角(C1一C2),与传导面部、前额、眼球痛、温觉的三叉神经以及嗅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纤维有重叠,因此颈神经根卡压的患者可能产生头痛、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的改变(不排除颈交感神经末梢受压的可能)。具研究证实,颈椎退行性变或肌肉痉挛等原因造成的颈神经后支受压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
5.治疗
对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及上肢麻痛患者采用微创针刀松解术、脊柱矫正术可得到有效治疗。具我院疼痛软伤科多年临床观察,针刀可有效的解除软组织对颈神经后支的卡压,配合脊柱矫正术调整关节的不良位置及不良生理曲度,91%的患者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用颈神经后支神经阻滞的方法治疗,远期缓解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