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丹东万达商场顶棚玻璃脱落导致两名女性意外受伤事件在凤凰、腾讯等各大网站被纷纷报道,我院手足外科张彩顺主任的名字也随之被关注。其源于两名患者在伤后被急送入我院,其中一名女性手部外伤复杂而严重,在手术室、麻醉科等科室的密切配合下,我院张彩顺主任运用其高超的医疗技术,历时7个多小时使伤者右手得以保全。8月3日《丹东日报》对此事进行了详尽报道,摘录如下:
手部肌腱与神经受损
市中心医院7小时“妙手”回春
7月30日中午,47岁的郑女士吃完午饭,正和家人在市内某大型商场逛街,只听头顶发出“咣当”一声巨响,碎玻璃像瀑布般倾泻下来,四处飞溅。郑女士被掉落的碎玻璃砸中,鲜血直流。救护车将她送到了市中心医院,经医生诊断,郑女士的头部多处皮肤被碎玻璃割伤,右面部被划出了一条约20公分的不规则创口,右手第1掌骨和手腕骨骨折。最严重的是,郑女士的右手掌被玻璃碎片不规则横向割伤,肌腱和神经受损,这极有可能影响她的手部功能。市中心医院手足外科的专家耗时近7个小时,终于为郑女士精准地缝合了断裂的肌腱和神经。
争分夺秒 挽救患者的手
7月30日下午一点,手足外科主任张彩顺接到了值班医生佟雨轩的电话,医院收治了一名被高空坠物砸伤的患者,头面部多处割伤,手部损伤严重,送医时濒临失血性休克。由于当时手术室正在进行急诊手术,中心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度起了预备人员,组织和安排了抢救小组,为患者开启救护绿色通道。
15点50分,郑女士被推进了手术室,经相关科室会诊,医生首先为郑女士头部的十多处伤口进行了清创处理,并将面部的割伤用美容线缝合。接着,进行最为复杂的右手肌腱与神经修复手术。
“手术前应该禁食禁水6—8小时,而事发前郑女士刚吃过午饭,不适合马上手术。但她在受伤后大量出血,濒临失血性休克,为了不延误救治时机,我们为她下了胃管,以防止手术中呕吐的胃内容物误吸入呼吸道。”张彩顺主任告诉记者。
缝合肌腱与神经 是个精细活
手的活动主要靠肌腱来完成,手上有很多肌腱,老百姓称之为筋,它们共同协作,支配每个关节的活动。而手部神经受损,则会导致手部感觉功能障碍及精细活动受损。
“想要把患者断裂的肌腱和神经重新吻合,是个精细活儿。它需要借助显微镜,精准对位,一针一线地将肌腱和神经缝合。”张主任介绍,为了精准地缝合每一根肌腱和神经,要在郑女士的上臂绑上止血带,以确保手术在不出血的条件下进行。为了不影响上肢的血液循环,手术每进行1小时就要将止血带松开10—15分钟左右。从接到通知赶到医院,从手术开始到结束,张彩顺跟其他医护人员没有时间吃饭、喝水,靠着一颗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的决心坚持到手术结束。手术很成功,目前,郑女士的病情稳定,再经过两三个月的恢复,她的手部功能基本可以恢复。
发生手外伤 如何正确处理
手与外界的接触最多、也最频繁,从而易受伤。那么,一旦出现郑女士这类情况,发生手外伤该如何正确处理呢?张彩顺主任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远离危险环境:如果出现郑女士这类高空坠物砸伤,首先要远离危险环境,防止二次受伤。
止血:出现外伤出血,压迫止血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无菌纱布,可以选用清洁的毛巾、手绢、衣服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使用止血带。“切勿用纸巾止血。”张彩顺主任介绍,受伤后,纸巾方便获得,又被认为干净、清洁,常被当成止血材料。然而,纸巾非常不适合止血包扎。这是因为纸巾的吸水性非常好,一下就湿透了,完全起不到止血效果。其次,止血最重要的是压迫,纸巾湿透后,就不能加压了。再加上纸巾湿后会粘在伤口表面,不利于医师清创,会加重伤口污染。
肢体固定:由于手外伤中骨折极为常见,都需要到医院治疗,所以转运途中的肢体固定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还可以防止骨头再次移位,避免加重损伤。
紧急送到正规医院进行系统治疗:因为手外伤的治疗要求时限在冬季为8小时,夏季为6小时,断肢再植的时限更是在短短的5小时以内,所以时间上应该争分夺秒。因此一旦出现手外伤,一定要及时送往正规医院进行系统治疗。
此外,张主任还特别提醒,由于受伤出血,很容易出现口渴的现象,而手术要求术前6—8小时内禁食禁水,患者一定要注意,不要进食喝水,以免延误手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