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英文简称ICU),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同时也是离希望最近的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忙碌于此,时刻把病人安危放在心上。
被需要着 幸福着
转自6月12日《丹东日报》
6月10日8:30,记者探访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映入眼帘的是紧张而又有序、整洁中透露出几分清爽的景象。病房内的4位患者,床头上方都有一台不断闪烁着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护仪,护士们迈着轻稳的脚步,穿梭在病床间……
紧张而繁琐
34岁的苑玉侠是护士长,拥有12年工作经历的她曾在神经内科、心脏内科等多个科室工作过。谈起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的不同,苑玉侠说:“ICU实行的是24小时无陪护制度,而这里基本都是脏器功能损伤、术后及易感染或生命垂危的患者,生活基本没有自理能力。所以说,我们的工作不仅在护理技术方面要求高,更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抗压性。”
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实行三班倒:上午8点至下午2点为第一班;下午两点至晚上8点为第二班;晚上8点至第二天早上8点为第三班,每个班组由3至4名护士组成。他们每天的工作繁琐而重复:查看患者瞳孔反射,判断患者意识状态;查看心跳、血压、体温及输液情况;检查身体上所插的管道是否通畅、口鼻有无分泌物;每天至少两次的口腔护理和尿道口消毒;为病人翻身拍背,助其自主排痰、清理排泄物,擦洗身体,刮胡子、剃头……正如苑玉侠所说,这里都是良心活,不能辜负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与期望,这也是对生命的负责和尊重。
“嘀嘀嘀,嘀嘀嘀……”一旦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警报响起,值班护士必须在几秒内察看报警原因,并作出处理方案。苑玉侠说:“每天响在我们耳边的是各种各样的报警声,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患者随时随地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状况,所以每一个护士只要上班,脑子里的弦就紧绷着,需要引流的患者身上有几条管子?引流出多少液体算是正常?什么颜色是正常的?这些数据护士都要了然于心。若一旦发现情况和医嘱不符,要马上进行判断并反馈。而对于躁动的患者,如果一旦躁动停止,一定要上前观察并询问。”
几天前,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出现躁动症状,他力量很大,生生把防护工具拽断了,并在无意识中要拨掉气管插管。还好,一位眼疾手快的护士及时按住了他的手。忆及当时,苑玉侠仍心有余悸:“如果吸氧一旦中断,患者就会有生命危险。”
紧急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一位患者因创伤惊吓而产生被害妄想症。在被抢救过程中,他的躁动情况非常严重,得5名护士才能将他按住。挣扎间,患者一脚踹到一名女护士的心脏部位,女护士应声倒地,经过好长时间的休养了才逐渐恢复。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的繁复艰苦、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考虑到重症监护室里病人的病情,我们要给更多的人文关怀。”苑玉侠说,经常用亲切的称呼——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让他们感到温暖。这些偏“心理”上的护理,需要护士本身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只有自己打心里关怀、疏导病人心理,病人才能切身感受到,并从而产生效果。
面对病人家属的情绪失控,护士也要对其劝阻和安慰。有时候,病人进了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正全力抢救,家属本应在室外等待,但个别患者家属非要硬闯。等抢救结束,家属冷静下来,都会道歉。而护士们都能理解家属的心情,多一些宽容就过去了。
“男丁格尔”
目前,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有22名护理人员,其中5名为男性。且这5名男护士都是2013年毕业的“90后”。女同事们笑称他们是男版的南丁格尔,简称“男丁格尔”。
“有了男护士的加入,重症监护室里增添不少活力。”苑护士长说,有不少人对男护士心存疑虑,男孩照顾病人能像女孩那么认真、细心么?其实,相较于女护士,男护士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体力上,更体现在面对紧急情况处理和高负荷工作时,更强的承受能力。且医疗中使用的高端设备操作复杂,而男护士在机械方面天生敏感。“比如,男护士多数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呼吸机的应用,而女护士可能就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苑护士长说,正因这些优势,让“男丁格尔”成为“香饽饽”。
24岁的黑龙江小伙于洋便是其中一位“男丁格尔”。谈起“选择男护职业”的初衷,于洋说:“小时候,我就向往穿‘白大褂’,他们能救死扶伤,特别神圣。而且,爷爷奶奶身体不好,住院期间得到护士和大夫的悉心照料,我特别感动。从那时起,我便决心要从事医护行业。”2010年,于洋考上延边大学的高级护理专业,班里84位学生中只有5名男生。“之前就听闻男护士比较稀少,没想到还有4个哥们作伴,挺好。”毕业之后,他被聘到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
“虽然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但刚开始还有些不适应。”于洋说,重症监护室的工作,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谈起这一点,于洋低下头,沉默了片刻后说,在这里经常会遇到患者去世的情况,“可能你换个班回来,人就不在了。”半年的工作经验,让于洋不断成长,“看惯了生死,更知晓了责任。感情用事少了,专业度提升,我将用最好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年轻护士的成长与转变,苑玉侠护士长看在眼里。这些小伙正处于爱说爱笑、活泼好动的年纪,但重症监护室不像普通病房,高度责任感让他们变得成熟、稳重。当碰上要照顾女性患者的生活起居时,苑玉侠也曾担心男护士会害羞,“没想到的是,他们快速进入角色,并总结出一套‘精神口号’:‘这是男人或者女人吗?不,这是病人;这是大便吗?不,这是一种标本。’”
于洋说,由于长时间照顾患者,很容易与患者建立感情。一开始,当参与抢救自己照顾过的患者时,甚至常伴随着泪水,但“感情用事”会让家属怀疑影响抢救时的专业。虽然有时心里难过,但还是要将感情封锁,保持专业态度。
坚守的动力
工作的繁忙,让苑玉侠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她说:“多亏我有一个好婆婆,她特别体谅我工作的辛苦,天天都在做好饭菜等我们下班回去吃,让我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说实话,每天只要一拉开重症监护室的门,扑面而来的问题和不一些紧急情况,心情会变得比较压抑。但我们作为医护人员,多一点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病人的痛苦就减少一点。”
“如果我们是会计,因为失误导致公司财产损失,还可以通过努力来偿还。但护士每天面对的都是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玉侠这样解读自己的工作。
2014年1月,重症监护室接收了一位名叫洪淑珍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她的病情十分严重,需要马上进行“连续血液过滤”(CRT)治疗,但因为CRT技术刚被引进不久,指导老师又不能马上从外地赶来。考虑到洪淑珍的病情紧急,在征得病人家属的同意后,院方顶着巨大压力,安排4位护士分成两组对洪淑珍进行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全程监护,每天不眠不休为洪淑珍连续进行“血滤”。6天过去了,患者病情还没有缓解,当家属要放弃的时候,苑玉侠她们却没有气馁,依然坚持为洪淑珍上CRT。在第七天,洪淑珍竟然奇迹般地由昏迷逐渐苏醒,最后竟然可以坐起来。一个月之后,洪淑珍的病情有所好转,被转到其他病房,3个月后完全恢复。出院那天,洪淑珍还特意到重症监护室,感谢不放弃她的救命恩人。
苑玉侠说:“每每谈起这件事,我们都非常有成就感,能从患者身上得到认可,我们辛苦也觉得值。当病人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的时候,我们特别欣慰。听到他们说一句谢谢,所有的辛苦都没有了。因为被需要才是幸福。这也是我们坚守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