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我国心脏病发病率不断增高,心脏外科手术治疗越来越突显其不可取代的优势地位。但由于人才、设备等限制,丹东地区一直没能成功实施该技术。丹东地区的患者只能到沈阳、北京等异地求医。而今,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划时代地成功开展了系列心脏外科手术,并积极担负起心脏病外科手术知识普及以及先心病儿童普查的公益重任,为丹东地区心脏病患者的及时有效救治,提供了保障。
系列报道
补心术——市中心医院心脏手术病例纪实(2)房缺修补术
康乃馨的祝福
作者:党办 刘欣欣 丹东日报记者 王玉
2013年11月16日,丹东市中心医院开展的首例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成功地为患者弥补了心脏房间隔3.4厘米的缺损。这是丹东医疗卫生史上的一大步。
29岁的白妤家住凤城市凤凰城区香铺社区。10月22日,因胸闷严重到丹东就诊,最终诊断白妤得的是房间隔缺损,属于先天性心脏病。也就是说,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她的心脏就有一块儿缺损。治疗这种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手术,把心脏缺损修补上。否则,她的心脏功能将越来越差,非常危险。
回到凤城后,白妤和丈夫匆匆准备了一下,就去了沈阳。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也给了他们相同的答复,并建议他们去沈阳军区总医院就诊,因为该院在心胸外科手术方面更权威。在那里,接诊的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方敏华,在得知白妤来自丹东后,便告诉她,丹东市中心医院刚刚成立了心胸外科,已经具备了做这种手术的条件,并建议她回丹东做手术,这样不仅能节省医疗费用,也方便家人照顾。
11月13日下午,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开诊调度会举行。院长何天彪召集了医院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为 11月16日心胸外科的首例手术顺利开展进行筹备部署。
带着方敏华主任的建议,白妤回到了丹东。而她的心中也有很多顾虑:刚刚组建的科室能靠谱吗?手术的相关设备能有沈阳好吗?对于患者的担心,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罗欣是理解的。他语重心长地告诉白妤,市中心医院新组建的心胸外科,投入巨资引进了国际先进的体外循环机、麻醉机、监护仪、呼吸机等医疗器械设备,完全可以满足各种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心脏外科的手术净化需求,医院利用几个月的时间,投入70余万元,打造了首个百级净化手术间,对做手术的无菌环境提供了更好的保障,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净化水平达到了国际化标准。而为她做手术的医生、护士、麻醉师和ICU医生,都曾在心脏外科手术技术领先的沈阳军区总医院,进行过半年至一年的专项技术学习,技术非常成熟。
罗欣主任的耐心和专业,给白妤和家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最终决定在家乡做这次至关重要的手术。而市中心医院也为她开设了绿色通道。
11月15日下午6点,来自沈阳军区总医院王辉山、方敏华教授等6名医护专家和丹东市中心医院的十几名医护人员一起开会,研究手术细节。
这是从上世纪至今,丹东地区第一次实施的心脏外科手术。市中心医院举全院之力,确保做好每一个细节,并专门邀请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王辉山、方敏华教授上台指导手术。
11月16日上午7点50分,市中心医院手术室护士长李景贤准时到病房接白妤到百级手术间。
8点整,手术正式进行……
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手术。难点是在修补心脏缺损时,必须先让心脏停止跳动,借助体外循环设备于手术过程中维持患者的生命。在白妤的手术中,经过3名麻醉师、3名手术组医生、两名转机组医生和3名护士的密切配合,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全身的血液在体外循环机的辅助下,经过氧合器的处理再重新输回到身体里,继续维持着生命。与此同时,主刀医生开始精准地修补白妤的房间隔缺损。
11点06分,历经3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顺利完成!在白妤心脏停止跳动15分钟后,房间隔缺损得以修补,心跳重新恢复!
术后1个多小时,白妤就醒了过来;3个小时后,成功地脱离了呼吸机,并开始恢复意识。术后48小时后,白妤被转到普通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11月26日,病床上的白妤身体虽然还有些虚弱,但气色还不错。医护人员告诉记者,这是白妤走下手术台的第10天,她的情况已经越来越稳定。病房中,花瓶中一束粉色的康乃馨特别显眼,正幸福地绽放着憧憬。如今,白妤早已出院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