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我国心脏病发病率不断增高,心脏外科手术治疗越来越突显其不可取代的优势地位。但由于人才、设备等限制,丹东地区一直没能成功实施该技术。而今,丹东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划时代地成功开展了系列心脏外科手术,并且积极担负起心脏病外科手术知识普及以及先心病儿童普查的公益重任,为丹东地区心脏病患者的及时有效救治,提供了保障。
系列报道:补心术——市中心医院心脏手术病例纪实(4)冠状动脉搭桥术
搭建生命之“桥”
作者:刘欣欣 丹东日报记者 王玉
2014年4月26日,市中心医院的心胸外科病房里。刚刚脱离死亡威胁的郑丹,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窗外,怒放的鲜花在微风中轻轻摇荡,远看如同一簇簇跳动的火焰,一如郑丹胸膛里重新脉动的心脏,蓬勃新生……
十几年来,家住振安区绿丹江苑的郑丹整日忧心忡忡,因为,在她瘦弱的身体里,一直埋着一颗“定时炸弹”——多年患有心肌梗塞,稍微劳累就会胸闷、心悸、头昏。
“开始,吃点药还能缓解一下,后来,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繁,症状也逐渐加重,一年得去医院八九次。”郑丹的女儿告诉记者,10多年来,因为给母亲看病,家里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
有人建议郑丹到省城大医院去治疗,“一打听,光手术费就要30多万元,这还不是专家主刀,我妈说什么都不干,她说这个家再经不起折腾了。”郑丹的女儿说,没办法,病就这样一拖再拖。
2014年初,63岁的郑丹因心绞痛再次入院,经冠脉造影显示:郑丹属于冠脉三支病变,回旋支100%闭塞。“病人心尖部因为心肌缺血坏死而形成室壁瘤,严重影响心脏功能,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供血不足而导致猝死。”医生的诊断结果,让郑丹一家心急如焚。
根据郑丹的病情,已经不能做简单的支架植入,惟一的办法就是立即为缺血的心脏开辟另外的输血通道!经一番了解,郑丹和家属最终决定在丹东市中心医院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市中心医院领导与心胸外科主任罗欣等医护人员详细商讨,决定邀请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专家上台指导手术,院内抽调专业人员形成医疗、护理、麻醉、监护组,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协同作战。
2014年3月22日早7时,郑丹被推进手术室。
7点40分,手术进行到关键一步——建立体外循环。此时,患者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机代替心脏功能。
9点05分,搭桥开始。根据术前冠脉造影结果,专家准确找到两支钝缘支,用一根大隐静脉以序贯吻合方式完成这两支钝缘支的远端吻合口,顺利搭起两支“桥”;接着,又找到右冠状动脉的后降支,用另一根大隐静脉完成远端吻合,搭起了第三支“桥”;用左侧乳内动脉搭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顺利完成了第四支“桥”。
下午1点05分,历经6个小时的手术终于顺利完成!体外循环系统撤停后,心电监护显示患者的心跳、血压正常,心电图显示患者的心肌供血较术前有了明显改变。
得知手术成功的消息,等候在手术室外的郑丹家人如释重负,就在几个月前,他们做梦都不敢想,这么高难的手术竟然在丹东就能完成!
冠脉搭桥手术,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利用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闭塞部位而达远端,以供给缺血心肌,从而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功能。这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已经开展了50余年,但在国内,只有少数大医院才能开展。能否成功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体现的不仅仅是专家的能力,更代表了一所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可以说,市中心医院在该方面的技术已经走在了国内同级医院的前列。
术后,市中心医院罗欣主任,张千益、刘通和姜凯丽等医生,护士长王霞及护士赵秀秀、王俊杰轮流倒班,近100个小时穿梭在ICU病房,保证24小时无缝隙监测。经过4天的重症监护观察,郑丹病情稳定,被转入普通病房,两周后出院。
如今,郑丹已经康复。见到记者时,郑丹的女儿感慨地说:“感谢市中心医院,如果没有市中心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的高超医术和认真负责,我妈妈就没有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