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普外一科 栾炯地
腹腔镜技术被称为“钥匙孔”下的艺术,自从腹腔镜诞生之日起就预示着手术科学将进入新的里程碑,随着医疗诊断治疗的规范化,良性疾病的微创化治疗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大众的认可,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恶性肿瘤能否微创化治疗呢,到今天为止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是随着近些年来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不断发展,为我们规范化的肿瘤微创化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我国几大综合及教学医院相继开展肿瘤的微创化治疗后,我院普外一科也及时跟上国内的步伐,在独立完成腹腔镜结直肠癌的根治性切除后快马加鞭,更进一步,由杨峰副院长,罗兴扬及张寅主任共同协作下,再次填补了丹东地区空白: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这代表着丹东地区恶性肿瘤微创化治疗又迈进了可喜的一步,也给丹东地区的相关患者群带来了治疗福音,同时也是对丹东地区整体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又起到了一次促进作用!现将相关手术操作及治疗理念向大家做个简单汇报。
男患,68岁,术前胃镜诊断胃体癌,病理学支持。辅助检查提示无多发转移证据,强化CT未见肿瘤突破浆膜层,胃周未见肿大淋巴结,营养状态良好,体型中等,术前病理分期及基础状态有腹腔镜治疗适应症,经过与家属沟通,同意腹腔镜治疗。
然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技术难度大,主刀医生不仅要切除全胃,还要清扫肿瘤引流区紧邻大血管及重要脏器的十几组淋巴结;在完成肿瘤的整块切除后,还要将患者剩余的食道与小肠缝合起来,重建消化道。因此,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手术的风险和难度也非常大。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微创治疗失败,中转开腹手术。
2012年6月4日手术如期开展,患者麻醉顺利,在脐下做一个长约1.0cm切口,放置Trocar作为腹腔镜观察孔,充入C02气体并维持气腹压力在13-15mmHg范围,再在患者左上腹和右上腹位置,各打了2个花生米大小的小孔(0.5cm),然后伸进4支机械臂,进行分离操作,将胃部周围的大小网膜、血管、淋巴结等物质整块解离清除后,再在上腹正中切开一道8厘米的创口,然后迅速切断食管,取出全部胃、大小网膜和淋巴结。同时利用一次性管状吻合器迅速完成空肠代胃的双“S”吻合。手术结束,患者耐受良好,出血150ml,术后第二日患者自行离床活动,精神状态良好,术后病理回报:胃体高分化腺癌,浸及浆膜层,淋巴结无转移(0/15),目前继续留院治疗中。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胃癌年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人群生存健康的主要疾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腹腔镜手术在胃肠外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借助于腹腔镜可以完成大多数胃肠外科疾病的手术诊治,一些学者尝试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胃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由于胃癌手术血供丰富,解剖层次多,吻合复杂等对手术技术要求高,从而使对开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持审慎态度,进展缓慢。但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是目前国际上胃癌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尤其早期胃癌的腹腔镜手术,疗效肯定,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免除了患者的巨大肌肤之痛,且对术后饮食无太大影响。所以从医学科学的发展轨迹看恶性肿瘤的微创化治疗正一步步向我们走近,丹东中心医院普外一科很好地把握了这样一条发展主线,在规范手术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基础上,系统、认真、合理的将腹腔镜微创化治疗应用其中,按照肿瘤学治疗原则,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力求每个患者能在有效的手术中获得治疗收益,这也就很好地完成了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