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循环一科
尤艳是丹东市中心医院循环一科的主任医师,就是这位温文儒雅、平易近人的女医生,在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许多重症心血管病人的生命;她以高度的责任心,亲人般地对待每一名患者,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着青春年华。
“多钻研,只有医术精,才能帮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1991年尤艳从锦州医学院本科毕业来到丹东市中心医院(原二院),经过临床各科轮转,1994年专职从事循环内科(心血管病科)工作。曾在北京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先进的冠脉介入技术,参加全国心血管病学术班,掌握了许多当今国际国内最新前沿技术,并成为目前全科除科主任吴岩主任医师外,惟一可娴熟地与医院副院长、市首届名医心血管专家王伟做冠脉介入治疗时配台的青年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她多次对急性心肌梗塞、顽固性心力衰竭和严重恶性心律失常等重症心血管病人成功诊治、抢救,多次让生命垂危的患者与死神擦肩而过,深得患者和家属好评,许多患者康复后给她写感谢信或赠送锦旗。
凭着精湛的医术,她一次次让患者转危为安,甚至让心脏骤停者重新生还。
67岁的冠心病患者王女士每年住院4、5次。2007年夏的一天,因重症心衰王女士在医院的电梯里突发心脏骤停。当时值班的尤艳就像战场上听到冲锋号的战士冲上前去,立即对躺在推车上的王女士进行心脏复苏按压抢救。作为资深心血管病医师,尤艳深知抢救生还的可能仅有几分钟的时间。而这种双手叠加对心脏部位快速按压的要求不仅准确到位,而且有力度和频率的要求(每分钟100次)。很快尤艳便大汗淋漓,十几分钟成功的心脏按压、电复率,让患者有了微弱的心跳,她又立即组织当班医护人员、开通双侧静脉通路给药……火速建立起各种生命的绿色通道全力抢救。由于患者患顽固性心衰、肾衰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常规的心脏复苏已无法使其完全脱离危险,尤艳当机立断,马上为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她带领医护人员快速高效经过近5个小时的紧急施救,终于使王女士死而复生。
2008年8月,死神再次光顾了这位不幸的患者,老人的心脏第二次出现骤停。这一次,老人的家人彻底失去了信心,悲痛地选择了放弃。
如果说心脏骤停的成功抢救,已经创造了医学奇迹,那么一名患者间隔一年两次出现心脏骤停是十分罕见的。这一次抢救的难度比上次大得多,可医术精湛的尤艳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咱当医生的责任。”她带领医护人员再次全力抢救,亲自为其做心肺复苏抢救并成功建立了中心静脉置管,又一次让这位老人与死神擦肩而过,再享家人团圆之乐。老人激动地说:“我的第二次生命,乃至第三次生命都是尤医生给的……”
采访中,科主任吴岩和护士长姜红梅告诉记者:一次次对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使尤艳的名字不胫而走。她成了科里患者回头率很高的医生;还有许多患者慕名前来求治、咨询。对此,不管多忙、多累,尤艳都精心医治,耐心解答。一次,科主任与护士长同时外出,由尤艳负责全科工作,虽然只有五天,可科里的日常治疗、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及各项管理工作她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医生的请教,尤艳更是满腔热情,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是科里公认的业务骨干。
“多付出,对每一名患者负责,是医生的神圣职责”
三年前,尤艳接诊了一位94岁高龄的冠心病患者,这位老人十分固执,脾气挺大,住院期间吵闹着要回家,根本不配合治疗。还经常拔下正在输液的针头往家跑,家属很犯愁。尤艳反复思考,认为老人经过治疗,心功能已改善,病情相对稳定,与其每天折腾,不如为老人制定好治疗方案,在家中治疗,定期随诊。果然老人回家后不再闹腾,尤艳定期随诊,与家属之间随时打电话沟通病情,并根据老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虽然忙碌了自己,但老人安心,家属省心,科里治疗环境静心。如今三年过去了,这位97岁的老人病情恢复得很好,老人的儿女对尤艳人性化的服务充满了感激。
68岁的朝鲜籍华侨王女士,晚年回国。她患有心脏病、脑梗塞、肝淤血等多种疾病,特别是心绞痛,长年折磨得老人苦不堪言。今年7月,老华侨慕名找到尤艳。为了更好的对症施治,必须增进对病情的了解,极具责任感的尤艳便从观察沟通上入手。可老人的中文不是很好,语言沟通上有一定障碍,每天尤艳便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到患者身旁,她用中文微笑着问候,然后用亲切关爱的目光精心地观察患者各种生命体征,并热情地与老人的家属沟通交流,有时双休日也会来病房查看。高度的责任心拉近了老华侨及家人与医生的距离,很快尤艳摸清了华侨老人的病症,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认为要彻底解除老人长期心绞痛必须进行冠脉介入手术。当听说手术有一定风险,老人的家属开始不同意,尤艳反复动情地讲述为了拯救患者的生命,介入手术的利大于弊……由于尤艳的真诚付出,原本想保守治疗的患者和家属毅然决定听从她们最可信任的好医生——尤艳的安排。
多年来,许多患者和家属对尤艳的精湛医术和亲情付出心存感激,有时送上红包表达心意。每次尤艳都会婉言谢绝,实在推脱不了,就让护士长代交住院押金。
尤艳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她始终铭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常,是医生应该做的。今生既然选择了做医生,就与责任和奉献相连。作为医生,我最快乐的时候是看到我的患者康复出院,那一刻,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