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引起了每个人的关注。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挽救患者的生命是我的职责,我也以此为骄傲。我认为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对这次的事件感想颇多。
惨痛的悲剧印证了那句话——冲动是魔鬼!事情起因不过是乘客坐过了站这么一件小事儿。如果乘客和司机有一人能管控好自己的情绪,15条鲜活生命就不会瞬间消逝,他们背后的幸福家庭就不会因此破碎!其他的乘客如果有及时站出来制止,也许悲剧也不会发生。
守护公共安全的红线在哪里?维持社会秩序的底线在哪里?提高公德素养的起点在哪里?每一个人都不是看客,都应当从中反思。
乘客为一己方便,或因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与公交车司机发生争执甚至动手,类似事件屡见不鲜。生活中与之类似的因肆意放大个人欲求,无视他人利益,甚至罔顾公共安全而酿成的悲剧亦不鲜见。沉痛的教训发出生命的追问:为什么这样的行为屡禁不止?我们该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消息公布之后,互联网上呈现密集讨论,主要集中于悲剧发生的原因、责任以及如何避免再现等话题。有人给出建议,应当强制为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安装隔离设施,对可能诱发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当事人给予严惩,以儆效尤;也有人认为,这一事件告诫所有人,绝不要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念头,行一小善说不定会拯救自己的生命……当然,不论措施是否可行,观点是否恰当,都反映出当前社会对于加强培育法治思维和规则意识的强烈吁求。
法治社会,已经是当前的全民共识。但法治不能停留于纸面,更需内化为对法规、规则、秩序的普遍信仰与遵守。从此次坠江事故的起因以及今年舆论场上反复热炒的高铁占座等事件来看,规则意识的淡漠是最基本肇因,相关当事人的行为未能体现出足够的法治思维。很多时候,一时丧失理智,需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逝者已矣,生者反思。不能让文明跟不上人们前行脚步,不能让社会规范跟不上现实形势需要。没有对不文明现象的彻底整治,就没有真正的道德提升;没有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及时亮剑,就还会有一些法治的“局外人”。
防范类似的事情发生,既要立德,也应立法,只有文明与法治并重,才能让社会远离戾气、靠近理性,才能让人们放弃任性、严守规则,让悲剧不再重演,让生命的价值体现出来,而不是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