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秋季,经常听闻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的相关报道,引起家长忧心忡忡,那么究竟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它与手足口病又有着怎样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顾名思义就是咽峡部起疱疹,一般会有2-4天的潜伏期,患儿常常急剧高热,有的患者体温可达40℃,年幼的甚至会因为高热出现抽搐。年龄大的患儿会说咽痛,而年幼儿大多会表现为流口水、食欲不振、厌食、烦躁不安等。有时还可伴有呕吐、腹痛、头痛等症状。一般起病两天内,咽峡部粘膜可见多个灰白色疱疹,大约2-4mm大小,周围有一圈红晕,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病程一般为一周左右。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可以说是表兄弟的关系,他们有类似的流行季节,有部分相似的症状,两种疾病均有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发病部位都有口腔,都会伴有发热症状,疱疹性咽峡炎只有口腔有疱疹,但手足口病不仅口腔会有疱疹,还会发展到手、足、肛周。病情可轻可重,部分手足口患儿可能会转成重症,如并发脑炎、肺炎、心肌炎等。而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极少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得过一次疱疹性咽峡炎,是不是就不会再得了?
不是的,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最常见的如柯莎奇病毒A组。A组有很多型,A2,A3.A4,A5,A6,A7、A8等都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各种病毒间,甚至同一种病毒不同血清型间缺乏有效的交叉保护。因此,得过一次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有可能因感染不同种类病毒或同一种病毒不同的血清型而导致多次发病。
现在家庭两孩多见,若一个孩儿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另一个娃有没有可能传染上?
疱疹性咽峡炎有传染性,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疱疹性咽峡炎以预防为主,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患儿洗手,加强锻炼,睡眠充足,增强免疫力。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应注意隔离,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不要和其他宝宝亲密接触,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要消毒处理,居室通风,防止交叉感染。
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应该怎么办?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一般不建议使用抗生素。多饮水,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可以口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短则2-3天即好,一般一周左右。家长护理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护理:口腔内有疱疹,所以家属不要给吃刺激性或者较硬的食物,食物的温度不宜过高,一般37℃左右即可,要给宝宝吃得清淡点,选择易消化的流质,伴流质饮食或软食,如菜汁、蛋羹等,多吃青菜和水果。保证液体摄入,建议喝凉的液体。2.体温护理,监测好体温,室内温度、湿度适宜,若体温大于38.5℃,患儿有不适感,需口服退热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3.口腔护理;督促宝宝经常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也可以局部喷药,达到止痛消炎的作用。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家属需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打蔫儿,嗜睡、脸色不好看,反复高热不退,呼吸增快,易惊、出现抽搐、手足有疱疹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