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如何表现?
心脏病患者常见的有心悸、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血、胸痛或胸部不适、水肿、少尿、晕厥等自觉症状;同时他们身体也会有“特殊反应”,如心脏增大、心前区搏动、心前区震颤、异常心音、心脏杂音、心律失常、脉搏异常等。
危险因素一:年龄
岁数大了,人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因为他们的身体最先出现“老化”的症状(动脉硬化等)。
随着年龄增加,血管慢慢开始老化“变旧”,就像女人脸上出现皱纹一样,血管也逐渐硬化了。此外,血管的“皮肤”称为“内皮”,也会发生老化,老化之后抗动脉硬化的能力下降,表现为“内皮细胞”功能下降。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阻塞心脏血管,妨碍心肌供血。
危险因素二:高血压
当血压升高,尤其收缩压(即高压)太高的时候,引起心脏病的风险会更大。
高血压表现“复杂”,有的人收缩压(高压)高;有的人舒张压(低压)高;有的人一天内的血压波动大;有的人早上起来血压比较高,有的人下午血压比较高。
常规讲,年轻人如30~40岁的人患高血压更多的是高压、低压都高的情况。而60岁以上的人,高血压更多表现为高压比较高,由于动脉硬化,从心脏泵出来的血直接冲击在该血管壁上,血压就快速地升高,并且高压高对血管的损伤也是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高血压,男性比女性更占“优势”。因为女性在雌激素保护的情况下,血管相对柔韧,应对血流冲击的能力更有弹性。
危险因素三:体重指数
研究指明,“胖子”出现心脏疾病的危险性更大。
那么如何判定谁更“胖”呢?
根据这个体重指数的计算方式: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计算一下吧!
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你可能是个“瘦子”(相对安全);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4为超重(你就是个胖子),需更加注意心脏情况。
危险因素四:血脂
血脂中主要还是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即“坏”胆固醇的多少。它会直接导致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脏的缺血性改变。
血脂在一般情况下也是非常关照“胖子”,肥胖者、缺乏运动者、饮食中过量摄入胆固醇的人都是容易出现坏胆固醇超标的高危人群。
最好每年健康检查时查一次血脂,了解自己的血脂情况,根据结果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
危险因素五: 吸烟史
吸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导致冠心病。吸烟会影响一氧化氮的分泌(正常血管内皮分泌一氧化氮,对保护人的心脑血管有好处),进而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吸烟还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的形成;并且实际上,如果长期吸入二手烟,也会增加得心脏病的风险。
危险因素六: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等,即往往表现为代谢综合征,并影响中、小动脉的健康,而这些正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不同与高血压的是糖尿病患者让女士“优先”?糖尿病女性患者患上心脏病的风险比男性更大。因为相对而言,女性血管内皮对血糖的敏感度会更高一些,所以更易形成容动脉硬化。
如何有效的“反击”心脏病”?
1.控制血压
4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应尽早治疗。(一般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有糖尿病、肾病或冠心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2.控制血糖
一旦确诊应及早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用药。(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
3.控制血脂
在选择药物调脂治疗的同时,必须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本措施)
4.远离烟草
戒烟。早戒获益。(数据显示:戒烟2年后,冠心病风险显著降低,戒烟15年后,心血管疾病风险与非吸烟者相同)
5.限酒或不饮酒
大量饮酒显著增加高血压、心房颤动和卒中风险。(我国建议每日摄入酒精量男性<25g,女性<15g。酒精克数=饮酒量(毫升)x 酒度数(%)x 0.8(酒精密度))
6.规律运动
规律适宜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有助于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维持正常体重,还有助于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降低心血管风险。(推荐有氧运动一三五七,即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天至少一次,连续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天,运动时心率170-年龄,推荐每天快步走6000-10000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