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检查的目的是给临床提供尽可能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病理诊断的作出是与临床医生的协作和帮助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时候,由于临床科室与病理科室的沟通缺乏,造成有些临床医生对病理科的工作了解不足。作为一名病理科医生,我想谈谈我所感受到的部分临床医生对病理诊断存在的误区,希望能对今后的临床病理沟通有所帮助。
1、只要申请了病理检查,就能做出明确诊断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多数情况下病理检查可以对疾病作出明确诊断,但也确有部分病例即便做了多次病理检查,仍不能确。常见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医生没有取到能代表病变性质的组织,病理医生见到的标本不能显示病人的真实病变,所以不能作出正确诊断。(2)送检组织太少,特别是有诊断价值的组织太少,此种情况多见于内镜和穿刺取材.(3)病变发展阶段不同。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不能用今天疾病发展情况去评价过去的切片。4)临床取材不当,造成挤压变形,固定不当等。
2、病理诊断是金标准,不会也不能出错
病理诊断确实有着其他辅助诊断不可比拟的准确性,但他的准确性是相对的,再有经验的病理医师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诊断100%准确。病理诊断毕竟是一门经验医学,病理医师做出的诊断是主观的。病理医师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各人的经验和对诊断标准的掌握不同,作出的诊断结论也会有差异。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各科专业分工已愈分愈细。大家都懂得,一个外科医生不可能成为普外、骨外、脑外各专业都非常精通的外科专家,甚至在一个专科的某个单病种上成为专家都是很难的。其实病理医生也是如此,只是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国内大部分医院的病理医生仍还是全科医生,要求我们对每个系统疾病的诊断都紧跟世界发展前沿,都高度专业,是不现实的。
3、只要在显微镜下看一下切片,就能做出病理诊断
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要认识到病理诊断其实是整个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很多时候,要想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病理医生必须参考详细的临床资料,有时还需亲自检查病人,仔细询问病史,才能确诊。从某种意义上讲,病理诊断是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共同作出的,临床医生提供的材料越详细可靠,病理诊断就越准确.相反如果象有些临床医生填写的病理检查申请书那样,别说病史和症状,甚至连性别和年龄都不提供,病理医生作出的诊断就好比瞎子摸象,不出差错已是万幸了。
4、术中冰冻检查方便,不用费劲取活检,直接预约术中冰冻
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在发达国家,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应用的尺度是很严格的。我们国内其实处于一种冰冻切片滥用的状态。冰冻切片的局限性是很大,很多时侯冰冻切片中造成的一些假象甚至蒙蔽的一些很资深的病理专家。最重要的是,冰冻切片诊断立竿见影,马上指导临床治疗,它的失误造成的后果是不可弥补的。原则应该是能够通过取活检做出诊断的病例,最好不要预约术中冰冻。建议临床医生仔细阅读一下“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知情同意书”中冰冻切片诊断的局限性这一内容,以便更好的运用好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比常规病理检查更准确
此说法是外行话。首先要明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只是一种方法,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结合的原理,用已知的抗体去标记被检组织中的抗原的方法。它和常规石蜡切片,冰冻切片一样,最终还是要靠病理医生观察读片,并结合常规病理切片才能作出最后诊断。所以要想获得正确的诊断结果,要求病理医生既得具备扎实的常规HE切片病理诊断基础,又能准确合理地选择抗体, 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最后诊断。所以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的正确作出,靠的还是病理医生的诊断水平,而不是这项检查本身.如果病理医生对常规病理改变认识不足,选择抗体,观察分析结果都会出错,最终病理诊断也不正确,甚至更易误导临床。总之,病理诊断完全是人工劳动,不论何种检查方法(包括最前沿的肿瘤分子病理学),最后一关都要靠病理医师来观察判断。诊断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病理医师的对病变的认知能力。如果一定要对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等特殊检查做一比较,只能说如果病理医生使用得当,观察正确,后者让诊断更加客观,更加可靠,从而使病理医生能更准确的对肿瘤进行分类,更准确的判断病变性质或判定预后.
病理科的工作是通过为临床医生提供病理诊断而间接为病人服务的,一般情况下,是不直接和病人直接接触的。但是我们和临床医生的共同的目的都是为病人服务,为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采用最合适的治疗手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临床医生一定要和病理医生多多沟通,我们病理医生也要主动的去接触临床,双方要经常交流,互相理解,才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营造出这样一个环境,才能使我们的患者最大程度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