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中心医院(妇儿院区),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
  • 所在位置
  • 健康科普
炭疽真的这么可怕吗
浏览:(4714) 发布时间:2011-8-30

  以前讲谈虎色变,现在不得不说“谈牛色变”了,短短几天时间丹东市区好多以前高朋满座的烧烤店,火锅店一时间变的门可罗雀,鲜有顾客光顾了,这都是炭疽惹的祸!炭疽真的这么可怕吗?炭疽究竟是怎么传染给人的呢?我也收集了一些资料,大家了解一下,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uthracis)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该病是牛、马、羊等动物传染病,但偶尔也可传染给从事皮革、畜牧工作的人员,该细菌由Robert Koch在1877年首次发现。炭疽杆菌的芽孢可以抵御很强的紫外线,高温等恶劣环境,在适合的环境下,芽孢会从新开始活动,变成有感染能力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繁殖体的抵抗力同一般细菌,于56℃2小时、75℃1分钟即可被杀灭。常用浓度的消毒剂也能迅速杀灭。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自然条件或在腌渍的肉中能长期生存,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制品中可生存90年,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140℃热3小时、110℃高压蒸气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福尔马林液15分钟、新配石炭酸溶液(5%)和20%漂白粉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 本菌致病力较强。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食草动物的急性传染病。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尔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和狗,它们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粘膜 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病。病菌毒力强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
  2.经呼吸道 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埃、飞沫等而致病。
  3.经消化道 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等而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农牧民、屠宰、皮毛加工,兽医及实验室人员。发病与否与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
  (四)流行特征 在动物和人群间发病有一定关系,造成家畜流行的诸因素也与人群中流行的因素有关。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夏秋发病多。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1~5日,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
  皮肤炭疽约占98%,病变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初为斑疹或丘疹,次日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胀。第3~4日中心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四周有成群小水泡,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坏死区溃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成(即炭疽痈)。焦痂坏死区直径大小不等,其周围皮肤浸润及水肿范围较大。由于局部末梢神经受压而疼痛不著,稍有痒感,无脓肿形成,这是炭疽的特点。以后随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逐渐愈合成疤。起病时出现发热(38~39℃)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大块状水肿(即恶性水肿),其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多见于眼睑、颈、大腿及手等组织疏松处。全身症状严重,若贻误治疗,预后不良。
肺炭疽
  多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可急性起病,轻者有胸闷、胸痛、全身不适、发热、咳嗽、咯粘液痰带血。重者以寒战、高热起病,由于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并压迫支气管造成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血样痰等。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细小湿罗音或有胸膜炎体征。肺部体征与病情常不相符。X线见纵膈增宽、胸水及肺部炎症。
肠炭疽
  可表现为急性 肠炎 型或急腹症型。急性肠炎型潜伏期12~18小时。同食者相继发病,似食物 中毒 。症状轻重不一,发病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 。急腹症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持续性呕吐及腹泻,排血水样便,腹胀、腹痛,有压痛或呈 腹膜炎 征象,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死亡。
脑膜炭疽(炭疽性脑膜炎)
  多为继发性。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呕吐、昏迷、抽搐,明显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多呈血性,少数为黄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病情发展迅猛,常因误诊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

  诊断
  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
  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二、临床表现
  (1)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2)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3)吸入感染型(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常见胸腔积液。
  (4)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临床表现”中(1)~(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剧烈头痛,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
  
  (5)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临床表现”中(1)~(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在循环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孢杆菌。
  三、实验室检查结果
  (1)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杆菌。
  (2)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
  (3)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
       

  诊断
  一、疑似诊断
  具有典型皮肤损害,或具有流行病学线索,并具有“临床表现”中(2)~(5)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二、临床诊断
  具有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杆菌及“临床表现”中(1)~(5)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三、确定诊断
获得“实验定检查结果”中或(2)~(5)任何一项实验结果。

  并发症
  皮肤炭疽
  病变多发生在手、面、颈等外露皮肤,初为红色丘疹,黑色血泡,破溃并结成黑色硬痂,故称为炭疽。并有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肺炭疽
  由吸入炭疽杆菌所致。发热、咳嗽、咽痛、胸水、呼吸困难、因呼吸衰竭而致死。
  肠炭疽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带血、休克、病情危重。
  炭疽脑膜炎
  炭疽脑膜炎是各型炭疽的并发症,病情发展迅速、险恶,常有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等。
 
  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患者应严密隔离,卧床休息。污染物或排泄物严格消毒或焚毁。多饮水及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对呕吐、腹泻或进食不足者给予适量静脉补液。对有出血、休克和神经系统症状者,应给予相应处理。对皮肤恶性水肿和重症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有效,每日氢化可的松100~300mg,分次静点。
  (二)局部处理 皮肤病 灶切忌按压及外科手术,以防败血症发生。局部用1:2000高锰酸钾液洗涤,并敷以抗生素软膏。
  (三)病原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抗生素。皮肤炭疽成人青霉素用量为160~400万U,分次肌注,疗程7~10日。对肺炭疽、肠炭疽及脑膜炭疽或并发败血症者,青霉素每日1000~2000万U静脉滴注,并同时合用链霉素(1~2g/日)或庆大霉素(16~24万U/日)或卡那霉素(1-1.5g/日),疗程在2-3周以上。单纯皮肤炭疽亦可用四环素(1.5~2g/日)或强力霉素(0.3~0.5g/日)或红霉素(1.5~2g/日)口服或静滴。
  (四)抗炭疽血清 目前已不用。重症病例可与青霉素联合治疗,第1日80ml,第2、3日各20~50ml,肌注或静滴,应用前须作皮试。

  预防方法
  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隔离和治疗。对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过的敷料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尸体火化。对可疑病畜、死畜必须应焚毁或加大量生石灰深埋在地面2m以下。禁止食用或剥皮。病人应隔离至创口愈合,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阴性(相隔5日)为止。
  切断传播途径
  对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再加工。牧畜收购、调运、屠宰加工要有兽医检疫。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饮水监督。必要时封锁疫区。对病人的衣服、用具、废敷料、分泌物、排泄物等分别采取煮沸、漂白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高压蒸气等消毒灭菌措施。用Ascoli沉淀试验检验皮毛、骨粉等样品,对染菌及可疑染菌者应予严格消毒。畜产品加工厂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设施,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

  保护易感者
  1、加强卫生宣教: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3%~5%碘酒,以免感染。
  2、健畜和病畜宜分开放牧,对接触病畜的畜群进行减毒活疫苗接种。
  3、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每年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1次。目前采用皮上划痕法,每次用菌苗0.1ml,滴于上臂外侧皮肤,划一“井”字即可。四联菌苗(炭疽杆菌、土拉杆菌、鼠疫杆菌和布氏杆菌)也已证明有效。
  国外采用保护性抗原作预防接种,第一年肌注3次,各相隔3周,6个月后接种第4次,继每年加强注射1次,每次均为0.5ml。
  密切接触者应留验8日,必要时早期应用青霉素、四环素等,对疑似患者可采取同一措施。

医院地址: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锦山大街338号
电话:0415-6161187(24小时咨询电话)
电话:0415-6161984(24小时咨询电话)
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