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透析导管问世已二十年,但对咱们来说也算是新项目了。因为有过几年插临时导管的经验,再加上医大教授的亲临指导,首例长期导管留置很顺利。之后不久,我们又独立完成一例,过程依然顺利,后期的导管功能也很好,于是新项目正式开展。
下一位患者挺有特点,两侧造瘘全失败,开始还能动静脉直刺,可很快动脉硬化没法扎了。改用临时导管又坚持了两个月,因为血栓堵管、导管打折换了两根临时管了。干脆别折腾了,下长期导管吧。下管过程一如前两次一样顺利,原以为马到成功,可是高兴过头变成马失前蹄了!
次日透析,刚上机就给人当头一棒:导管血流不畅。掐脖子、按管、换体位,某个时刻引血量尚可,可很快就一点血也不出了。患者坐起来又躺下、翻过来覆过去,不仅患者和家属,连医生和护士都闹得筋疲力尽。赶紧拍个片子,导管位置没错啊。护士长凭经验判断:像是导管贴壁了。咋弄?实在是没办法了,联系医大教授吧,好歹做过人家一天的学生。教授言简意赅:可能有纤维鞘堵管,用尿激酶。于是又折腾了一天尿激酶。再次透析时还那样,这导管就是引不出血来。唉,没招了,转医大吧。
患者去医大的那一周时间,我们的工作热情受到了重创,你说一样的管子、一样的脖子、一样的做法,怎么就引不出血来?那时就想:如果真是咱的毛病,以后就不做了。
一周后患者回来了,我们下的那根管子拔掉了,在左侧又下了根导管。家属说教授的意思可能是位置不好,也可能有导管打折,最后也没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心里合计:人家教授是给咱说好话呢,别再问了,开透吧。
令人诧异的事再次出现,这根导管是压根就引不出血来,还不如咱们头一次多少能引出点来,那一刻,不仅是心理平衡了,仿佛还有点幸什么乐什么的感觉。于是掐脖子按管换体位的招又抡了几圈,这次是一点用都没有了。赶紧联系教授吧,电话中,教授考虑是导管短了。两日后,教授再次亲临并亲自操作,将左侧36cm的导管换成45cm的,不过接下的血透也不理想,依然不停地出现血流中断。办公室里,教授建议做个血管造影看看到底差在哪儿。家属们离开后,教授突然拍了我一下:哥们,要是造影也看不出毛病,那我也啥招儿没有了!当时,我愕然。
面对造影画面,我们注意到导管两个口都贴壁了,可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下一步怎么办,大家都没有主意了。教授建议实在不行就改腹透吧,可家属都不同意。这根导管是没法再用了,只能拔管。
拔管哪天,患者流着眼泪说:不透了,回家等死吧。虽说这些年看惯了生生死死,可当时真是于心不忍;更重要的是,你的导管关系到我们的信心。
冷丁儿想起了当初学习时讲到的新型透析导管,有侧孔、有缺口,或许能解决目前的困难,可谁都没法保证。下不下?没想到家属态度坚决:下,有一线希望就试。这可怜的老太太,两次造瘘失败,现在又连着三根导管失败,这点气可够背的。
插新管时,我和护士长深试浅试好一通试,最后一锤买卖了。进血透室见分晓的时刻到了,不过,我连进去看的勇气都没有了。
溜进值班室等着她们喊吧,也就这上机前的几分钟能消停了,唉,自找的苦差事。半个小时,没动静,咋地了?这在以前半小时能喊你十回。硬着头皮走进血透室,机器上清楚地显示着血流量200。额滴管啊,当初没把你当回事儿是太对不住了,这一个多月,简直是为管消得人憔悴啊。连续几次透析,血流量那叫一个好,看来不喜新厌旧真不行。
后来在一次学术会上,医大教授满走廊找我问那个病人和那个管子的事情,敢情咱家是全省第一个用这种新型导管的,而且确实解决了问题。面对周围同道们羡慕的目光,感觉那一个月的憔悴没白消。
有乐就有愁,很快,导管血栓与纤维鞘形成接踵而至。不过,有了那一个月的历练,再加上全科上下的支持和出谋划策,血栓不再可怕了,纤维鞘也阻挡不了血流量。此刻,我们对长期导管不再心存芥蒂,以后更是。
新项目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难以言诉的无奈。没有豪言壮语却不轻言放弃,这是中心医院员工们的潜在信念,更是中心医院无声的誓言。
地址: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锦山大街338号
电话:0415-6161187、6161984
技术支持:新思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