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袭沛然国医大师先进事迹
作者:五官科 赵巍
若不是医院组织学习“名医大家”先进事迹,也许我一生不都会认识这位国医大师“袭沛然”。看过短片后,从内心对这位长者充满敬意,如此一位技术高超的好医生,怎能不让人敬仰呢?然而袭沛然老先生最令我钦佩和感动的不仅仅是他的高超的医技和成就,更多的是他一生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他作为医者的仁心大爱。
袭沛然出生于1913年,于2010年5月3日去世,他是中国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医药研究院终身教授。一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临床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伤寒温病、养生诸领域颇多见解,对内科疑难病的治疗亦颇具心得。可以说席沛然老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名医,更是一位学者。自1958年以来,任《辞海》副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主持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新编中国针灸学》等30余种著作,所撰论文计30余篇。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壶天散墨》一书,以“扶择陈言,剖拆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为议论精辟,见解高超,文笔优美而见称当世。
“学如测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这寥寥数语,体现了他一生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追求真理的精神,诗中虽寓有一些“才华迟暮”之感,但他还是念念不忘病人的痛苦,而对世界人民的幸福寄以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希望。
作为医者,袭沛然老先生更是把患者的健康看得比天还大,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短片中可以看到,年逾九旬的他依然坚持诊治病人,不论早晚,不论风雨,甚至是在他去世前二月因身体不适刚刚出院时,连家还没有回的老先生,毅然决然的来到诊室,为几十位翘首以待的患者看病。镜头中的老人面容清瘦,但精神抖擞,问诊、把脉、开方、嘱托…专注的神情,不仅让人忘记了他也是一位病人,而我也相信这时的袭沛然老先生也忘记了自己还是一名需要休息的病人。当几十名病人都带着满意的微笑离开时,老人也笑了。然而这也是老人最后一次坐诊了。在这次做诊的30个小时之后,老人一病不起。
凝视老人,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作为一名医者的负责敬业,更看到了他对病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关爱。“一”这时老人发自内心的话,而我也从中体会到“医者仁心”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而袭沛然老先生也用自己的一生的行动真真切切的展示着一名医者对病人的大爱。
中医作为中华大地的瑰宝,袭沛然老先生深知它的魅力和价值,为了弘扬中医文化,他教书育人。从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和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为方便教学他主持编写出了《针灸学概要》、《经络学说》、《针灸学讲义》、《刺灸法》、《腧穴学》、《针灸治疗学》等6部针灸学著作。1960年和1964年,裘沛然两次受命卫生部担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审中心组成员,出色地完成了10门教材的审阅修改任务。
作为一名老师,袭沛然老先生特别注意在教书中育人。他认为培养选拔人才的原则当然是德才兼备,而德是首位的,德比才更重要。他说,为医者,首先必须是一个高尚品格的人:对师长要尊敬,对同道要谦逊、真诚、宽容,对后学谆谆诱导,热情教诲,对病者一视同仁。
他终生研究儒家之学,并希望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通过学习培养、提高道德品格和素质修养。他根据《礼记?中庸》“仁者人也”,提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的为人三大纲要。
进德以促修业,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年逾九旬,仍在讲台上传授医学知识,在医院内亲自诊疗,在深夜挑灯修改学生论文。在2003年“非典”时期,他不避个人安危,为“疑似非典”的高热患者诊治。即使有时身体不适,病卧在床,仍坚持为患者把脉处方,令病家感动不已。
面对这样一位大家,作为一名普通护士的我不免羞愧于自身的卑微、渺小。身为一名医务人员,我甚至于不敢在袭沛然老先生这杆医者的标尺下驻足衡量自己的高矮。但同时我不禁又庆幸自己没有忘记最初成为一名护士时在南丁格尔肖像前立下的誓言。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不浮躁,不唯利是图,把病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最应该做到的事。袭沛然老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医者精神我们不应忘记,我也相信自己会在自己这小小的护理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秉承一切为病人着想的原则,真正做到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成为一名让病人满意的好护士。
地址: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锦山大街338号
电话:0415-6161187、6161984
技术支持:新思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