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泌尿外二 赵磊
古人云:“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是主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应医者先行。医德高尚,医德好与医患关系和谐成正比。大量医患纠纷告诉我们,都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大的关系,医务人员不具备良好的医德、就不能构成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也是一条公理。
医患关系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医患矛盾和冲突促使我们不断地追问与思考。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作为医患沟通主体的医务人员,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娴熟的沟通技巧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医患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医学科学诊疗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沟通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语言作为人们互动最基本的工具,在医患沟通中具有无以替代的功能,甚至与患者疾病的转归效果有直接关系。实践证明,语言表达能力强,注重沟通艺术,对某些患者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语言简单粗鲁,词不达意,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怀疑,不信任情绪,加大精神负担,可能对康复不利。然而,除了语言动听,沟通的策略同样重要。
先了解患者想要得到什么,自己是否能够按照对方的心理需求去满足对方。也就是说,医务人员要认真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同时,设身处地为其着想,正确感知其感受,理解其处境和心理状态,这样,才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赢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配合。人际关系之所以难处,就在于“度”的把握:过于热情,容易让周围人觉得自己不够成熟或“目的性太强”;过于冷漠,又让人觉得不可接近,从而人际关系淡漠。人们在工作时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同时,医务人员还必须通过浅显易懂的讲述,帮助患者及家属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哪些方案有利于解决问题,鼓励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案,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保持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态。
学会正确对待沟通尽管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希望医务人员是神——理想主义,但现实生活中,医务人员是由普通人组成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道德定位与现实主义的职业定位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解决这个问题,医务工作者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及自己所从事的医疗工作。医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医务人员不可能点石成金,不是起死回生的神仙。无论医学技术再怎么发展,医生也不可能包治百病,更不可能战胜死亡,使人获得永生。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一名“超人”。须知,学历只是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而已,沟通的技巧不在于一个人有多高的学历和工作能力,而是在于是否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患者及家属提的要求或意见未必完全合理,但要从情理上给予感谢和理解。因为人们真正接受一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其前提是从情感上和心理上接受这个人。其次,从认知角度来看,医务人员要重视沟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要把性格品行的修行与学历、工作同等看待。在抓紧业务学习的同时,平时要多注意自身内涵的修炼。
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切身感悟到,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底线、娴熟的沟通技巧是保障、精湛的医疗技术是根本。必须重视诊疗过程中的沟通,知道患者想要得到什么,我们是否能够按照对方的心理需求去满足对方;沟通时对事不对人,如实告知患者医疗风险,平静应对患者告知后的知情不同意,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增进了理解、促进医患和谐。
地址: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锦山大街338号
电话:0415-6161187、6161984
技术支持:新思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