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普外二科 梁科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场春雨过后,碧空如洗,阳光灿烂。大地一片清朗明媚。就这样,“清明节”如期地来到了我们的眼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细致入微,民俗时节常有体现,“清明”便是。汉代《淮南子》说:“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宋代《岁时广记》作解:“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到了,风和日丽,天清地明,吐故纳新,无论自然植被,还是和自然与共的人体,一改冬冷枯黄污浊面貌,莺飞草长,柳绿桃红,万物蓬勃生长,顿生春天新新气息,大地一片清净明洁。
“清明节”也是我国祭祀先祖亲人的节日。每到“清明节”,肃穆的陵园、青青的田野、开满鲜花的山坡,随处就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那是人们在祭祖。他们或摆上鲜花、或供上果酒、纸钱,点上柱香,把一年来高兴的、烦心的事情,统统向那头的亲人们唠唠,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含蓄的民族,这或许与清明祭祖等特有的沉静传统有关。对于缺乏宗教信仰的中国人来说,精神上最重要的崇拜莫过于思古追远、敬拜先人了。通过这一活动,我们追念先祖的崇高思想道德,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并由此形成了有特色的文化性格。古人说,“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这里的“信”,应该理解为信仰的信,代表着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功利年代最缺乏的精神支柱。清明节的祭奠沟通了生与死的心灵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们超越世俗观念来思考问题,回归那丢失已久的信仰。
“清明节”一过,天气就会变的格外晴朗和妩媚。“三月桃花雨,四月梨花雪”,杨柳婆娑,小溪欢歌,鲜花盛开,那漫天飘舞的各色风筝,简直就是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我想,人的心情也应该像春天一样春暖花开。和着春天的细雨,播下希望的种子。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土壤,生活阅历的深浅,播下适合自己的理想和希望,然后为之辛勤耕耘,充满期盼。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这才是美丽的人生。
地址: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锦山大街338号
电话:0415-6161187、6161984
技术支持:新思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