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艺术充满了活趣,那种内在的腾挪,那种鸢飞鱼跃的精神非常感人。中国的园林讲究生机勃勃,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要追求形神兼备,气韵流荡,要有活泼的韵致。我们中国艺术是要人加入这个世界,去感受这个活泼,所谓流水淡然去,孤舟随意还。我们能够在这种气氛中,我们人和世界相与往还。
中国的艺术来源于禅宗的机缘。中国文化中的世俗化非常重要,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保持生机的基础。因为我们在世俗化中间体会那种活泼,尽管世俗,但是我们不至于庸俗。我们向往清静的生活,但是反对清高的作派,我们希望自己内在品格的身份,但并不追求贵族的气息。所以中国的艺术就像山林里面的花草树木一样,像林间的鸟儿一样,随和,从容,活泼。
马远,南宋时期的大画家,《寒江独钓图》,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曾经到上海博物馆展出过。月光下面微微的光影中间,一个人坐在小船中,专注的神情,船向前倾斜,钓者和着月,沐着夜色。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份清幽,这份独立,这份人和世界同流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但是在元人看来,元代的吴镇就有点看不上,说你把绳子垂下去,这种目的性的提取,还是不道地,大钓而不钓,你有那么多目的要达到,哪里有精神的自由。他以渔父类的图改变它。倪瓒更看不上。
这是《容膝斋图》,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是倪瓒晚年的作品,应该是他传世中的代表作。这幅画有极高的艺术水准,画面很简单,就一个草亭,萧瑟的寒亭,亭子旁边有一些小石头,亭子的中间是一湾瘦水,远方是一痕远山。一痕远山,一湾瘦水,一个小亭,几颗枯木,就构成了这幅画的主体。亭中空空如也,象征着人的宅寓。人生如寄,在茫茫的天际中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当中,人就是所站的空间是这样的狭小,一个小亭子,一个容膝斋,只能容下一个膝盖的居所,他讲人的有限性,人的生命真是有限,“一向年光有限身”,时光就是这么短暂,生命就是这样脆弱。
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中国哲学告诉你,当你超越这种有限,荡去有限和无限的局限,融到世界中,你就感觉到一天大的世界,真是半在小楼里,灵光满大千。人的这种大,内在的大,充实之谓美,不是你学了很多知识的充实,不是你拥有很多财富的充实,而是人心灵、精神。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为大。一个充满圆融的人,他就会影响人,他的生命当中就有光,他的光芒就会照耀世界。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为神。
所以一切建立在自己的内在的圆融中间,内在的心中的一种超越,而不是外在的获取。《容膝斋图》一幅小图,它所告诉我们的很多很多,这个绝灭的世界,没有活泼,中国的艺术为什么那么多人画深山老林,枯木寒林,没有生命的气息,没有任何的生机。中国艺术的生机勃勃,生意盎然,突然间变成了死寂的世界。这是为什么?
这正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它的活泼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就像佛教讲“法固寂然”,最寂寞的地方就是最活泼的地方,就是要把心灵放飞出来,它挣脱世间种种的束缚,还自己内在充满圆融的生命以自由。不是看世界活,而是让世界活。
地址: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锦山大街338号
电话:0415-6161187、6161984
技术支持:新思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