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医院
返回首页
菜单
永不言弃 只为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浏览:(4289) 发布时间:2011-3-28 16:24:15

——市中心医院快速抢救机制延续患者生命系列报道之二

摘自《鸭绿江晚报》

 

        一根供应心脏的动脉血管被完全堵塞,30分钟的时间,打通它,一颗心脏将继续鲜活的跳动,一个生命将继续演绎出精彩。反之,一段美好的人生将在30分钟后痛苦的画上句号。生命中这30分钟的“拥堵”,结束的一刻却是异常的残酷,或生,或死。
        3月9日,120急救车在路上飞快的奔驰,快点!再快点!急促的警报声告诉路上的每一个人:一棵生命之树正面临枯萎、凋谢。急救车内,是一名突发急性下壁右室心梗的73岁女患者,从患者感觉不适,到此时的心源性休克,4个小时过去了,病人游丝般的生命正在悄然消逝。
        对于这样一名心梗患者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挽救生命的契机。当急救车还在路上飞驰的时候,接到通知的丹东市中心医院的快速抢救机制已经启动,免除一切就诊手续,直接送入急诊室,接到紧急通知的循环一科吴岩主任,立刻安排科内医护人员,准备好吸氧、监护仪、除颤器等急救医疗设备,所有人迅速做好了紧急抢救准备。
        几分钟后,命悬一线之间的患者被送入了中心医院CCU重症监护室,“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准备除颤器、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3组留置针同时给药,快!快!快!”吴岩主任迅速指挥医护人员投入到抢救工作中,病人此时情况十分危急,时间就是生命!
        各种生命检测和维持仪器的连接,使病人身体的每一丝细微的变化都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之下,为了维持病人有效的血液循环,循环内科的多名医护人员轮流对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呼吸器辅助通气,开放静脉通道,参与抢救的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全力救治。30分钟后,转机出现了!患者的心电图从室颤到室扑、尖端扭转性室速、房颤、从偶见窦律到持续窦律,心肺复苏术成功了!
       心脏的复苏并不表示救治成功,一时的转机也并不意味危险已离去。病人能否活下来,要看下一步的救治,挽救生命的战斗,现在才正式开始!
        患者情况稍一平稳,吴岩主任立即报请院党委书记王伟(兼任心血管治疗中心主任)和刑伟副院长,“立即入导管室!”。导管室的护士长苗伟丽立即带领全科人员,做好术前准备,当患者护送至导管室,即刻行冠脉血管造影,企图截断生命通道的“元凶”也被找到—右侧冠状动脉近端完全闭塞。顶着风险亲自上台的王伟书记和刑伟副院长凭借着多年的临床经验马上做出判断:立即执行PCI治疗方案。心梗患者的救治就是一场跟死神的“拉锯战”,在手术的过程中,病人多次出现心脏骤停、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症状,死神并不死心,危险如影随形。一小时后,在全体医护人员的通力配合下,紧张的手术成功完成,闭塞的动脉血管被打通,两枚药物涂层支架被顺利植入,病人血压回升至正常水平,意识逐渐清晰,生命之门被精湛的艺术重新开启!
        这是绿色通道的再次开启,濒危生命的再次挽回。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中心医院,这样的“生死角力”一次又一次的被上演。3月16日,一名57岁的患者被送入中心医院,冠状动脉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凶险的病情使患者随时都会有猝死的可能,中心医院快速抢救机制随机启动。循环3科田晓岚主任在刚从导管室下手术台时接到通知,立即护送病人重新回到导管室,与第一时间赶到导管室的王伟书记和刑伟副院长联手挽救了病人濒死的心肌;3月19日,中心医院循环2科紧急抢救两名急性心梗患者,挽救生命的“绿色通道”在一天中两度开启,完全是医护人员正确诊治和高度责任心体现。两名及其危重的病人在院领导的指挥下和导管室大力配合下,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在与死神的“争夺战”中再次取得连胜。
        对于任何一个医疗机构来说,急性心梗这类突发性危重疾病都是对其综合诊疗能力,应急反应速度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巨大考验,任何细微的失误和差池都有可能使患者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样,一次次击退病魔的战绩,也用事实诠释了中心医院循环三个科室综合能力和精湛的技术。
        中心医院救治危重病人的快速反应机制的启动和“绿色通道”的建立实施,使中心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得到了良好体现。科室间的沟通协作、准备工作的迅速完备、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使快速反应机制的各环节衔接紧密、环环相扣,确保了一次次生命抢救行动的成功。为了保障生命之路的畅通,全院上下争分夺秒、精益求精,这是他们的操守,更是患者的安心和需要!
 

地址: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锦山大街338号

电话:0415-6161187、6161984

技术支持:新思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