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医院
返回首页
菜单
从凤城走出的我院医学博士
浏览:(4944) 发布时间:2011-2-25 16:02:35
  ——丹东市中心医院普外二科 魏义

        摘自2011年2月25日《丹东日报》


当初,他是丹东外科界惟一一个硕士。
如今,他是丹东外科界惟一一个博士。


        他放弃了外地医院的高薪聘请,回到丹东,他说:“家乡需要我。”

        博士刚毕业回到丹东时,有人直言不讳地问魏义:“当医生的人考博士有什么用?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玩玩小白鼠,摆弄摆弄试管吗?”好脾气的他没有回答,微微一笑便转身离开。没多久,他用在博士学习期间学到的新技术做了一例普外科最难的胰头十二指肠手术,用行动做出了回答。他说:“其实,医生更需要学习,通过学习解决以往的难题,现在的新问题。所以,从医至今,我一直在学习。”
 

亲情    支撑学医梦

        魏义好学,并不是在当医生以后,当他还是个孩子时,他就已经十分勤奋好学。他10岁那年,父亲患病去世,小小年纪的他不止一次偷偷流泪,在心中暗暗发誓:长大我要当医生,救人!救很多很多人!因为心中有梦,所以他学习十分刻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通远堡高中。然而,母亲却因为这个好消息犯了难:学费怎么办?魏义一家生活在凤城爱阳镇的一个小村里,当初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早就一贫如洗,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养活魏义兄弟三人已经十分困难,实在没有钱再供他读高中了。就当魏义以为自己的求学梦即将破碎之时,他的哥哥毅然决定退学,打工供弟弟上学。
        高中生活很累,魏义每天早上5点起床上早自习,晚上10点才下晚自习,每周只休息半天。可魏义从不觉得苦,每天都在勤奋地学习,为了自己的学医梦。
        高考结束后的一天,魏义的哥哥在工厂收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竟是录取通知书,魏义被大连医科大学录取了。魏义的哥哥高兴得立即请了假,拿着录取通知书就骑着自行车往家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而母亲在开心过后,又一次犯了难:大学的学费更贵,她和老大的钱加一起也不够支付学费。这一次,魏义的弟弟又站了出来。为了让二哥上学,他也决定退学,打工赚钱。
就这样,在全家的支持下,魏义终于走进了大学,学习临床医学专业。

 大学    难忘的成长路

        刚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把每两个学生分为一组,每组都由一男一女组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学习期间会涉及到解剖动物,搬运尸体,担心女生会害怕,所以提前给女生“配备”一个男搭档。与魏义做搭档的女生是一个大连女孩,个子高高的,体格也不错,性格十分开朗。刚分到一组时,魏义在心中偷偷地想:这女孩胆子不会小,估计也不需要我照顾啥。魏义猜得不错,这个女孩的确不需要他的照顾,可魏义没猜到的是,自己后来在学校期间竟需要她的照顾。
        作为一个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绝对不能怕接触人体。为了循序渐进地令学生接触人体,大一的时候,学校就开了解剖课,从解剖小动物开始。第一次解剖蟾蜍时,男生负责去学校的井里抓蟾蜍,魏义看着井里的蟾蜍,个头那么大,竟然有些害怕,这时,他的搭档挺身而出,成了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去井里抓青蛙的女生。说到这,魏义笑了,说:“我们那时叫搭档‘老对儿’,我的‘老对儿’老厉害了,什么都不怕,后来只要做实验,都是她‘冲锋陷阵’,那叫一个猛啊。我刚上学那时可不行,就是害怕啊。”可魏义虽然害怕,学习可一点都不落后,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后来时间久了,他也慢慢地消弭了心中的恐惧,适应了解剖,适应了接触人体,渐渐适应了医生所必须面对的一切。
        大五的时候,学生们纷纷被分配到医院见习,在医生手术时,在一旁做助理。在见习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次做小手术的机会。而魏义因为表现出色,很早就得到了这样的机会。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做的第一例手术是阑尾炎切除。当时,经过近5年锻炼的他早已不是刚进校园时连抓蟾蜍都害怕的学生。拿起手术刀,他的心中再也没有怯意,只有手术的每个步骤……
大学毕业后,魏义被分配到凤城县医院,成了一名外科医生。

 魏义副主任(右一)手术资料图片

职责  生命大于天

       从当上一名医生开始,年轻的魏义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病例,治疗每一个病人。当时的他认为自己很尽责,而现在的他回想起那个时候,感慨地说:“我那时太年轻了,从学校走出来,以为医生的职责只是看病,我只重视病情,治疗疾病,却忽略了与病人的交流,忽略了病人的情感,直到遇到那个小女孩。”
        魏义口中的小女孩,当时只有七八岁的年纪,因为猎枪走火,腹部受到严重的损伤,入院抢救。小女孩从抢救室里出来后,并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随时有可能失去生命。在病房里,魏义静静地守护着这个女孩,当导尿管里没有尿液流出时,小女孩的生命便会终止,所以,他一直盯着那根细细的管子,期盼奇迹的发生。因为打了麻药,所以小女孩并不觉得疼痛,总是用她那对会说话的眼睛看着魏义。“你怎么受的伤?”他小声地问,“因为我玩猎枪,猎枪走火了。”小女孩回答说,清脆的声音在病房里听起来格外清晰。“那你怎么拿到的猎枪?”魏义继续问。“我爸爸把枪锁在屋子里,我从窗户里爬进去拿的。”小女孩继续答。那天晚上,一个医生,一个小女孩,你一句我一句地在病房里聊着天,而女孩儿的父母则蹲在门外默默地哭泣。半夜4点多时,女孩的声音渐渐微弱,停止了心跳,门外的父母失声痛哭。魏义仔细地为女孩清理血迹后,回到了办公室。窗外,太阳即将升起,将天空染上一抹红晕,一天即将开始的时刻,一个生命却就此消逝。那个清晨,魏义终于明白,作为一个医生面对的病人时,并不是面对一种疾病,而是面对生命。
        工作四年后,魏义带着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问题,到中国医科大学进修研究生。毕业后,外地多家医院表示,只要魏义愿意去工作,不仅有高薪酬,还提供住房,并为爱人解决工作问题。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却婉言谢绝,回到了丹东,到丹东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虽然在这里只能住宿舍,爱人也只能留在凤城工作,但是魏义觉得家乡需要自己,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那年,魏义成为了丹东外科惟一的一个硕士。
        2003年,非典爆发,魏义因为工作突出,被挑选为第一批上北京排查非典的医务工作者。接到通知后,他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非典疫情严重,上级派我去北京排查,这事你怎么看?”电话那端沉默了很久,才传来妻子颤抖的声音:“这是一场国难。”妻子只说了这一句话,魏义读懂了妻子的深明大义。自己妻子的态度更坚定了自己去北京的心,来不及和家人道别,他就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临行前,医院的同事们到车站为魏义等人送别,很多人难过地哭了。魏义没有流泪,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这是医生的职责,这是我的职责。

学习  一辈子的事

        2007年,国务院号召百万医生下乡,魏义主动响应号召,到东港市孤山镇帮忙组建红星医院,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因为医疗设备差,所以手术时的压力要比平时大许多。可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地完成了一例又一例手术,得到同事的肯定、患者的信任。半年的支援期结束后,红星医院的院长跟他商量,希望他能再留半年,在得到了领导的同意后,魏义又在那里工作了半年。
        整整一年时间,他吃住都在大孤山,想孩子的时候就只能打个电话,听听孩子的声音。可他离开孤山后,也没能陪在孩子身边,而是选择了去中国医科大学读博士。魏义笑着说:“没办法,硕士毕业好几年了,又积累了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不学不行啊。”
        一年的博士学习期间,魏义学习了很多先进的外科技术,从中国医科大学带回六项技术革新在医院实行、并取得了成功。一次,一个女患者需要做胰头十二指肠手术,这是普外科最难的手术。她到中国医科大学求医,得知做这个手术光住院费就得3万元,拿不起医药费的她只能返回丹东。这种手术,魏义在读博期间已经学会,而且丹东的手术费用要比沈阳便宜不少。魏义成功地完成这次手术,既治好了她的病,还为她省了不少钱。而自己的所学有所用,魏义自己也很高兴。
        有点诗人情怀的他说:“如果惩罚一个人,就让他学医吧,学医能让他的骨头里都散发着苦涩。”可虽然累,魏义却从没后悔过选择这个职业。因为他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要爱一个人,也让他学医吧,学医能让他感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感。”

地址: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锦山大街338号

电话:0415-6161187、6161984

技术支持:新思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