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情小知识-文献
发布时间:2024-8-22 13:50:35 阅读:1965
什么是文献
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GB/T4894-1985定义: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音、音频、视频、编码等手段记录的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
文献的基本要素是:
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2.一定的载体;
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4.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
文献根据载体不同
文献根据载体不同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
(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
(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
(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
(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
文献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可以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
(1)图书:凡篇幅达到48页以上并构成一个书目单元的文献称为图书。
图书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名著、一般性专著、教科书、科普通俗读物、资料性工具书等。
名著是指一个时代、一个学科、一个流派最具有影响的权威著作。如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
专著是就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的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内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科普读物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有初、中、高级之分,文字浅显,但最新信息含量较低。
(2)连续性出版物:包含期刊(其中含有核心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
报纸属于连续出刊物,它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刊物。如《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刊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它可分为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技术性期刊、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常见的期刊有三类。一类是杂志。一类是汇报、集刊、丛刊、汇刊及高校的学报。还有一类是文摘及复印资料。
(3)特种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档案资料、产品资料。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深度可将文献区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1)零次文献是指未经加工出版的手稿、数据原始记录等文件。指未经刊载或未进入社会交流的最原始文献。是一次文献的素材,内容新颖但不成熟,不公开交流,难以获得。如私人笔记、底稿、手稿、实验记录等 。
(2)一次文献指指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不管创作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著作,也不管该文献以何种物质形式出现,均属一次文献。
大部分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在科技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均属一次文献。一次文献包括图书、剪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政府出刊物、产品样本、科技报告、标准文献、档案等。
(3)二次文献是对一定时间、一定范围或一定类型的分散的一次性文献按其特征收集整理、加工、提炼,并按一定顺序组织编排,用于获取这些文献而编制的文献。
特点:提供一次文献线索,具有汇集性、工具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点。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检索工具属于二次文献,检索工具书和网上检索引擎是典型的二次文献。
(4)三次文献是
在充分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做出的系统整理和概括的评述,并加以分析综合而形成的文献。
特点:来源于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内容更集中、针对性更强,具有参考性和指引性。综述研究、参考工具、文献指南等属于三次文献。